桂林市市场监管局围绕“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创新驱动、质量提升”核心原则,创新构建起“培育、监管、对标、试点、服务”多维工作体系,将标准化贯穿企业发展全周期,推动形成“标准引领创新、质量支撑产业”的良好生态,为培育新质生产力、建设世界级旅游城市提供了扎实支撑。
▲桂林市市场监管局副局长梁文强(左一)带队调研柿产业标准体系构建(王敏丹摄)
01
培育赋能+产业聚焦,筑牢标准“增量提质”根基
“我们想参与制定国家标准,有哪些申报途径?”在标准化专题培训会上,一家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的问题道出了许多桂林企业的共同诉求。
针对企业“想干却不会干”的困境,桂林市市场监管局建立“一业一策”培育机制,组织专家团队深入医疗器械、电子产品、橡胶、特色食品以及人工智能、大数据、生物制造等重点和热门产业一线,量身定制标准培育方案,提供从指标设定到文本编写的全程指导。
目前,全市企业已主导或参与制修订国际标准20余项、国家标准近350项、行业标准200项,以及地方标准180余项、团体标准200项,形成“产业升级—标准研制—质量提升”的闭环发展模式,曾经的标准“空白区”已成长为产业发展的“强支撑”。作为国际标准化组织技术委员会国内对口单位的桂林电器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不断推动技术成果转化为标准,研制数量位居全区前列,取得了生产制造数字化转型相关成果。
02
监管护航+精准帮扶,守住标准“规范运行”底线
“登录公共服务平台输入企业名称,就能查到所有公开标准,原料配比、检验方法一目了然。”在世界标准日宣传现场,工作人员向市民演示企业标准查询流程。
桂林构建的“公开+监管+整改”全链条管理体系正发挥着积极作用。目前,全市已有553家企业公开有效标准2052项,覆盖产品2689种,实现“标准公开、阳光监管”。在监管端,常态化开展“双随机、一公开”检查,累计检查标准1300项。对发现问题的企业实施“培训+指导+复核”精准帮扶,推动整改形成闭环。
“之前产品标准技术指标不符合国家强制性标准要求,监管部门带着专家一对一指导我们优化关键技术指标。”桂林一家肥料企业负责人坦言,整改后产品合格率提升15%,企业从“被动合规”转向“主动守标”。
03
对标提质+标杆引领,打造标准“领跑升级”样本
桂林市市场监管局联合技术机构建立国际先进标准数据库,覆盖食品及相关产品、橡胶、机电等核心领域,组织专家深入企业开展标准解读。“我们把ISO、IEC等国际标准拆解成易懂的技术要点,帮助企业找准参数优化的突破口。”一位技术专家介绍。截至目前,全市已有232家企业的296项标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产品“走出去”破除技术壁垒。
为发挥标杆效应,桂林还实施企业标准“领跑者”培育计划,精准帮扶优势企业冲刺榜单。目前,已有8家桂林企业的9项标准入选广西“领跑者”名单。标杆的示范效应正加速全市产业标准化升级。
“作为广西企业标准‘领跑者’上榜企业,我们的产品标准远超行业平均水平,现在同行都来交流学习。”一家塑料包装容器加工企业负责人自豪地说。
04
试点先行+体系构建,拓宽标准“场景应用”边界
走进国家级旅游服务标准化试点“独秀峰·王城”景区,每一个服务环节都有标准可依,标准化服务流程让游客满意度提升至98%。这是桂林“试点引路、体系支撑、全域覆盖”思路的生动实践。“桂林的服务确实很好,从进景区就感受得到。”一位游客称赞道。
桂林市建立“国家级—自治区级—市级”三级试点培育机制,在农业、工业、旅游服务业等领域布局试点。目前成功创建国家级试点19个、自治区级80个、市级115个,构建起技术、管理、工作“三位一体”的标准体系,让标准化在多元场景中落地见效。
▲桂林市市场监管局赴恭城召开柿产业标准研制讨论会(恭城瑶族自治县市场监管局供图)
05
全链服务+机制保障,夯实标准“落地见效”支撑
“专家上门‘问诊’,很快解决了困惑我们半年的体系构建难题!”一家柿产品生产企业的负责人对“专家入企”服务印象深刻。
桂林创新“主动上门+全周期陪伴”服务模式,组建标准化专家库,从标准制定到体系升级提供全流程支持。几年来已累计派出专家100余人次,服务企业500余家,解决各类问题800余个。
“我们要让企业真正‘用标准享红利’。”桂林市市场监管局标准化科负责人介绍,标准化已融入桂林市产业升级的脉搏。今后,桂林市市场监管局将持续贯彻《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紧扣世界级旅游城市建设目标,让标准化这把“金钥匙”持续激活发展动能。
文:韦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