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山为屏,漓水为弦,戏剧为媒,文脉为韵。
10月24日至11月2日,2025桂林艺术节携金秋桂香,赴一场为期十日的山水艺术之约。本届艺术节以“化境”为主题,化剧入景,化艺入境。当戏剧来到这片被自然偏爱的土地,与奇峰秀水相拥,与市井烟火相融,国际视野下的经典佳作与本土青年的先锋表达交相辉映,自然场域的灵秀与戏剧艺术的深邃碰撞共生。这场跨越时空、山水为台的盛典,既蕴藏着跨越山海的文明对话,也映照着扎根大地的文化共鸣。
桂林,成为一座流动的剧场、一片诗意的土壤,为城市文化注入鲜活生命力,在时代脉搏中奏响艺术强音。
自然为幕:山水间的沉浸式戏剧诗行
山水风光历来是中国向世界展示的“美学之窗”。桂林艺术节自创办以来,便坚持让中西方戏剧与世界级山水碰撞、融合、共生的理念。
戏入山水、山水有戏。在舞台设计中,桂林艺术节一直注重发现和利用山水场地原有的文脉、构造和美学价值,如虞山公园的山剧场、七星公园的洞剧场……这些以山水为背景的剧场,让海内外的戏剧演出呈现崭新的面貌,不仅更好地激发演员创作灵感,为观众提供独特的观演体验,也为国内外游客、戏剧爱好者呈现一场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化盛宴。
七星公园洞剧场里,积累了漫长岁月的钟乳石,遇上了令人惊艳的希腊话剧《俄耳甫斯与欧律狄刻》。8名演员没有佩戴收音话筒,靠着岩洞内自然形成的声响效果来传递台词,以极具张力的情感表达、极简的舞台道具,为观众演绎了一段动人的古希腊爱情传说。“太有感染力了!”来自北京的观众李静很激动,“当俄耳甫斯这个角色一遍又一遍地大声呼喊着爱人的名字时,回音颤抖,我的情绪也被带动着变得悲伤。”
演出结束,洞剧场里掌声不息,演员安耶洛斯·马格尼萨利斯第一次来到桂林,对这与自然融合的舞台感到惊叹:“来桂林之前,我无法想象在岩洞里表演会是什么感觉;现在,这将成为我永生难忘的体验。”
红绸与秋风共舞,光影与山壁相映,中国国家话剧院带来的话剧《兰陵王》在虞山公园的山剧场上演,这出以面具叩问人生困境的剧目,引发了观众对现实生活的深刻思考。“崖壁上的投影,让舞台的光效变得格外有氛围感,山脚下穿行而过的呼啸风声,让演员的表演更为生动。”《兰陵王》导演王晓鹰认为,山剧场给戏剧带来独一无二的演出效果,这是室内舞台上永远设计不出来的诗意瞬间。
山水戏台,让戏剧挣脱了红丝绒帷幕的束缚。在自然剧场里,山水洞树不再是静止的背景,而是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演员”,风声、雨声、虫鸣是它的台词;晴光雾雨、忽明忽暗的月光是它的情绪。这些转瞬即逝的诗意,在传统剧场中或被视为意外,在此处却成为山水与戏剧的灵动交融。
“桂林山水使戏剧变得不一样。”作为桂林艺术节艺委会委员,王潮歌认为,桂林这些独特的自然舞台,让戏剧表演获得了全新形态。
10月25日,侗族民俗展演在位于桂林市古南门前的山水艺术市集精彩亮相,吸引众多市民、游客驻足观赏。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 游拥军 通讯员 刘峥 摄
剧汇中外:跨越时空的艺术对话盛宴
桂林的奇山秀水,以其亘古的诗意,搭建了独特的舞台。但它的魅力远不止于此,更如同一个充满创造力的磁场,吸引着全球目光与年轻灵魂在此相聚。总览本届艺术节的戏剧节目单,18部中外剧目编织出一幅跨越时空的艺术长卷,充分展现了其国际视野与青春力量。
世界戏剧教育联盟(WTEA)戏剧邀请展时隔两年再度归来,来自中国、格鲁吉亚、希腊、俄罗斯、美国、英国的6所戏剧院校师生,为观众带来6场风格各异且精彩纷呈的戏剧演出,讲述关于“梦”与“恋”的不同故事。
在广西省立艺术馆,中央戏剧学院的话剧《庄周梦蝶》以空灵的钵声开篇,通过皮影、戏曲程式与歌队吟诵,重构了庄周“试妻劈棺”的寓言,让观众沉浸在虚实交织的绝美意境之中。这部极具东方美学的剧目,与希腊雅典音乐戏剧学院带来的《俄耳甫斯与欧律狄刻》一起荣获2025国际大学生戏剧展演最佳剧目奖。
此外,还有英国伦敦音乐与戏剧艺术学院的《工匠的仲夏夜之梦》、俄罗斯戏剧艺术学院的《一个简单的故事》、美国奥城大学戏剧学院的《154种方式说爱你》、格鲁吉亚·绍塔·鲁斯塔韦利国立戏剧电影大学的《借着爱的轻翼》轮番上演。
10月26日,2025桂林艺术节俄罗斯戏剧艺术学院参演剧目《一个简单的故事》在虞山公园“山剧场”上演。该剧是一部关于爱、友谊与互助的喜剧。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 游拥军 通讯员 刘峥 摄
青年戏剧力量,也成为本届艺术节最汹涌的浪潮。第二届全球华语青年戏剧导演英才计划孵化的3部作品——融合话剧《看棋亭》、新媒体融合剧《顽石》和肢体剧《无·影》精彩亮相,不仅展现了青年导演的创新视野和艺术追求,也彰显了青年力量对推动戏剧艺术发展的重要作用。正如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主任杨硕所言:“越来越多的年轻戏剧人坚守在这个行业,戏剧的未来才更有希望。”
本届艺术节的特邀剧目大胆打破艺术形式边界,创造出全新的戏剧表达。开幕大戏《戏悟》以“京剧+话剧”的跨界形式,让传统戏曲在现代叙事中重获新生;闭幕大戏音乐剧《雄狮少年》改编自现象级国漫,以醒狮文化为精神内核,用流行旋律等元素重构岭南民俗表达;桂林本土桂剧《破阵曲》则以“群像式”叙事再现文化抗战精神,赢得不同年龄层观众的赞誉,许多人感叹:“希望能看到更多的优质桂剧!”
由中央戏剧学院师生创排的话剧《北京人》《海鸥》,更是为经典剧作注入了当代的思考与解读;中法共创剧目《海底两万里》运用黑光技术与戏偶艺术,营造出如梦似幻的视觉奇观。
此外,艺术节也为小观众们准备了充满想象力的舞台礼物。儿童剧《萌宠历险记》、木偶剧《国宝故事——铜凤灯》《西游记》(第一部)等作品,以生动的故事与视觉语言,在孩子们心中播下美的种子,实现寓教于乐的熏陶。
“今年剧目质量高,票价亲民,希望以后能引进更多精彩的剧目,让大家在家门口就能接触到高质量的戏剧艺术。”桂林市民孙女士是一名资深戏迷,虽然她在上海工作,但每一届桂林艺术节举办时,她都会专程赶回来,用行动支持家乡的戏剧活动。
城艺共生:街头巷尾的全民美育图景
艺术从不囿于舞台,而是流淌在山水之间,漫游于城市街巷。今年桂林艺术节的山水艺术市集,便在古南门边的榕湖岸线铺展而来。50个特色摊位沿湖排开,将艺术创作、戏剧生活与互动体验融于市井烟火,让游客在碧水青山间,沉浸式感受“山水+艺术”的城市生活新貌。
青砖黛瓦与长巷深阶相融,古老城门与湖光山色相映。画布、展板等古风装置点缀其间,营造出兼具人文底蕴与艺术气息的公共场域。非遗体验、创意手作、戏剧文创、八桂美食……琳琅满目的摊位吸引游人驻足流连。来自南宁的手作艺人大吉说:“市集持续10天,我们既能创作,也能与顾客深入交流,体验特别好。”一位美国游客在一个手工艺品摊前驻足,最终挑选了几对珍珠耳环作为赠友之礼,“它们来自桂林”,成为艺术行走的最好见证。
除了静态的市集,戏剧也走上街头,流动成景。在东西巷、古南门等地,戏剧巡游《钱蛇》《爱丽丝梦幻奇境》融合了戏剧、音乐与舞蹈元素,将城市空间转化为流动的舞台。演员化身故事中的“蛇灵”或“爱丽丝”等角色,踩着高跷在人群中从容穿梭,以夸张的肢体语言与观众亲密互动,让观众跟随剧中人的脚步,沉浸式感受城市中流动的艺术气息。
艺术不仅流动在街头,也悄然走入校园与家庭。“特别注重戏剧教育”是80多年前西南剧展留下的一道永恒课题;做好美育工作,是几代戏剧人共同的目标。
10月25日,高跷巡游偶剧《钱蛇》在桂林市古南门和东西巷上演。该剧由重庆有光戏剧团队创作,剧情融合中国古籍中“钱蛇”传说,在服饰、道具与视觉设计中融入了传统文化元素,以艺术形式传递吉祥祝福。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 游拥军 通讯员 刘峥 摄
在桂林艺术节期间,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教育系的学子们带着“戏剧是什么”“为何需要戏剧教育”等问题,走进桂林多所中学,为青少年开启美育之门。这一行动,承接了西南剧展对戏剧教育的重视,也在今天继续播撒着美的种子。
亲子戏剧公益营则在桂海晴岚的蓝天白云下,激发孩子的想象力,让家长也学会用孩子的视角看世界。一位家长感慨:“曾以为戏剧离生活很远,现在才明白,生活中细小的物件也能作为拉近亲子关系的戏剧道具,让家庭更有温度。”
“戏剧美育的价值,不在于培养演员,而在于塑造人格,参与者在规定情境中‘扮演’角色的过程,其实是在情感层面体验人生、在认知层面探讨人生的过程。”中戏戏剧教育系主任周艳说。2025桂林艺术节戏剧教育板块中的“戏剧美育公益行”与“亲子戏剧公益营”,以美育为土壤,让感知、想象与创造力在心灵中生根,使戏剧从舞台走向生活,成为一场温暖而诗意的探索。
艺术的种子已撒播在这片山水之间,静待破土,绽放新蕊。
薪火相传:校地协同的文化绽放之路
80多年前,欧阳予倩等人在桂林发起西南剧展,不仅在抗战岁月里点燃了文艺的火种,更让桂林与中国戏剧教育结下了深厚缘分。欧阳予倩作为中国第一所戏剧学院的发起人,为日后桂林与中央戏剧学院的联结埋下了伏笔。
如今,这份情缘在桂林艺术节中得以延续与升华。正如中国国家话剧院制作人、中央戏剧学院客座教授李东所言,“校地合作”是桂林艺术节一脉相承的独特基因。
走过四届的桂林艺术节,没有停留于简单的文化展演,而是充分借助中央戏剧学院的教学优势,将各系专业的教学成果,转化为贴近群众的艺术作品,让学术智慧走进百姓生活。
这一“艺术为民”的理念,在本届桂林艺术节闭幕活动中得到更具象的体现。闭幕式突破传统典礼形式,以一场大型开放式互动派对,为观众带来了全新体验。其中,唱跳主持全能的机器人“桂桂”和“林林”现场演绎戏曲《定军山》选段,展现了传统艺术与现代科技的创新融合。
作为世界戏剧联盟的主席单位,中央戏剧学院与全球顶尖戏剧院校保持紧密联系。这份国际资源,也被桂林艺术节巧妙转化为惠及大众的艺术盛宴。每两年一次的世界戏剧联盟优秀剧目展演,已成为艺术节的一大亮点。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剧目在此汇聚,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戏剧理念在此激荡。格鲁吉亚·绍塔·鲁斯塔韦利国立戏剧电影大学校长乔治·沙鲁塔什维利表示:“很高兴能再次参与桂林艺术节,我们在此与各国艺术家交流,美丽的山水与热情的观众,让这段经历格外珍贵。”
从中央戏剧学院推动实施的“世界戏剧教育联盟2025国际大学生戏剧展演”“全球华语青年英才计划”,到中央戏剧学院75年校友成果展与舞台美术国际国内展,每个板块每件作品都是中戏艺术教育成果的缩影。
中央戏剧学院与桂林市的合作,并非简单的主办与承办关系,而是一种深度互补的合作模式。中央戏剧学院拥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和艺术人才,而桂林则提供了独一无二的自然舞台和人文环境。这种优势互补的合作,让艺术教育与社会需求形成了良性循环。中央戏剧学院院长郝戎阐释了这种合作的价值:“我们将课堂成果转化为社会服务,让艺术走向人民,普惠于民,同时接受人民的检验,再反哺课堂,是一种双向互惠。”
从西南剧展的历史回响,到如今校地协同的生动实践;从国内艺术力量的集结,到国际文化交流的频繁互动,桂林艺术节已超越了节庆的范畴。它像一座坚实的桥梁,一端连着高等艺术院校的专业资源,一端连着地方文化发展的现实需求;一端系着中国戏剧的传承与创新,一端牵着全球艺术的对话与交融。在这座桥上,艺术不再是孤高的存在,而是成为了连接历史与当下、本土与世界、创作者与观众的温暖纽带,持续为桂林乃至中国的文化发展注入着鲜活力量。
报纸版面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