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82岁农民大爷为了它们,掏空千万家底!

来源: 广西日报 2025-11-08 10:20:35 我来说说 阅读

  如果你有千万家财

  你会用来做什么?

  在广西桂林市全州县,82岁的农民唐以金,倾尽自己半生打拼攒下的千万积蓄,耗费十六年时间,一砖一瓦一木,亲手修复了42栋清代、民国时期的古民居,建成了一座占地2.1万平方米的古建筑博物馆。

  这座位于全州县枧塘镇珠塘村委白地头村的“思源民俗博物馆”,是唐以金老人从推土机下“抢救”回来的。

  2009年秋天,在桂林市区承包建筑工程的他,听说全州县永岁乡和好铺村,有一组清代古民居建筑群正被拆除。唐以金吃惊之余,连夜搭上运沙车赶了过去,到达时推土机已经铲掉了古民居门楼的一角,这让他心痛不已。

图片

  “那里有14栋古宅,建于1798年嘉庆三年,如果放弃保护不要了,这个古迹就毁灭了,太可惜了。”唐以金说,当时准备拆除的,是当地有名的清代徽派建筑“蒋家大院”,恢宏精美,屋内精雕细琢的雕梁画栋,堪称桂北地区的古建精品。

图片

  他当下决定把这14栋古民居买下来。

  他雇了20多个工匠,耗时40多天,一点点拆卸房屋,标识好每一块木头、石砖,为复建做准备。最终拆下上万个构件,装了180多车,运到他用自己家责任田换来的荒地上。

图片

  唐以金说,虽然他只有小学文化,但年轻时学过木工、石匠、泥瓦工,特别喜欢和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东西:“我年轻的时候从事工匠,一看到老民居、老物件被损毁,我就感到惋惜。当我积累了一定的财富,我想把这些东西保护下来,传递下去。”

  最开始修复14栋古建筑时,儿女们都不能理解,可谁劝他也不听,甚至把更多被“抛弃”的古民居,一点一点搬回荒地。

  他16岁那年学会的木工活,派上了大用场。徽派建筑里的回廊挂落花格窗、青砖黛瓦马头墙,都被他亲手修复完成。

  2012年5月,蒋仁禄宅、蒋子麟宅、孔子学堂(和好铺学馆)等古建筑群,全都按照1:1原貌异地整体搬迁复建竣工。

  2014年12月,他又修复了民国碉堡、楼台粮厂古建筑。

  2015年1月,唐以金的“全州思源民俗博物馆”展示厅正式开工,同时入选广西百家博物馆建设项目。

  在唐以金的博物馆里,每一扇门窗都藏着数百年的故事,每一道雕花、石刻都是他珍爱一生的“心血”。

  为了方便大家来参观游玩,他又花了120万元开通了一条水泥路。

  但让大家想不到的是,他修复了那么多精美的建筑,却和老伴住在最简陋的小屋子里,甚至连个像样的家电都没有。一日三餐,粗茶淡饭,自己还种了5亩田地,养了鸡鸭。

图片

  曾经的千万富翁,如今过着苦行僧一般的日子。夫妻俩常年维护古民居,耗尽家资,没有任何经济来源。唐以金曾中风3次,医药费都由儿女承担。去年修葺房屋欠下的10万元工钱,也是儿女们凑出来的。

  可即便如此,“抠门”到连一根稻草都要捡回来的他,十几年却从没卖过一张门票。直到今年6月,在一些帮助他们的志愿者的建议下,才开始收取20元“讲解费”。

  唐以金说:“这些都是人民的,国家的,我只是这个博物馆的管理者,不是拥有者。”

  十几年来,很多人都问过他这个问题:掏空千万家底保护这些古建筑,值得吗?

  他坚定地点头。曾经埋怨他固执的老伴,也毫不犹豫地替他回答:“值得!这是他一辈子的心血,当然值得。”

  5个儿女的态度,也从最初的反对,到默认再到支持。

  小女儿如今跟父母住在古宅,她说:“做这件事对我爸来说不值得,但对保护古民居来说是值得的。我们只是心疼我爸,他对自己‘一毛不拔’,连双5块钱的拖鞋都舍不得买。”

  被他的坚持感动的不只是家人。他说刚开始复建古宅时,有一些小年轻会偷偷到工地上拿东西,他知道但也不说。后来那些小年轻发现他倾尽全力在做这件事,又默默地把东西全都送回来。

  “我的行为感化了他们,我还给了他们400块,请他们吃饭。年轻人都要面子,他们知道自己做错了,你不要再去为难他们,对他们好一点,他们以后就不会走错路。”这就是唐以金的胸怀。

  如今在灌阳河畔,唐以金的博物馆,42栋古建筑完好无损。他还陆陆续续收集一些古文物,建成了13个不同主题的展厅。

  正如他所说,拆掉一座古宅就是撕掉一页历史,钱会花完,人会老去,但民族文化的传承,永远不该被遗忘。而他余生最大的梦想,就是修复好这个古村落,再完完整整捐给国家。

  “我存了这笔钱,就应该为社会多做一点事 ,把一辈子打拼的财富最后回馈给国家,还才是唯一的责任。”

  来源丨广西云-南国今报记者 佘玉冰/文 何俊涛/图 通讯员 唐国辉


责任编辑:杨艳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