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北路李记担子米粉:一口祖传卤香 三代人的味觉传承

来源: 桂林生活网-桂林晚报 2025-11-05 10:17:28 我来说说 阅读

  店铺门面。

  卤菜粉。

  李新付在切配米粉。

小店地址。(地图软件截图)

  在叠彩区滨北路上,藏着一家不起眼的米粉店——李记担子米粉。它没有醒目的招牌,却凭着三代人传下来的老手艺,成了老食客心中戒不掉的“老桂林味道”。清晨5点半,街灯尚未完全熄灭,店里的卤水香就已飘出巷口,吸引着早起的食客;待到米粉售罄,老板李新付便收拾妥当关门歇业。这份随性背后,藏着店家对食材的较真。

  ★推荐理由 祖传卤香裹着“实在”

  吃他家米粉,就为这口祖传卤水和大块锅烧。这里的锅烧从不含糊,每一片都厚实饱满,外皮炸得金黄酥脆,咬下去肥而不腻。老板也实在,从不吝啬配料,一碗二两米粉,牛肉、牛肚、连田、锅烧能铺得满满当当。卤香裹着米粉入口,鲜爽过瘾。

  ——家住中山北路的秦女士

  ★记者探店 食客追了几十年的老味道

  李记担子米粉的小店在滨北路上并不显眼,位于一个转角旁,不仔细寻找很容易被错过,门面虽不大,但往里走却透着烟火气。记者到店时接近10点,店里仍有不少食客,嗦粉声此起彼伏。

  操作台后,65岁的李新付正忙着冒粉,动作娴熟得仿佛刻在骨子里:抓一坨米粉放进漏网,在沸水里快速焯烫,捞出沥干后,码上大片锅烧与切好的牛肉、牛肚,再浇一勺深褐色的卤水和香油,最后按食客要求撒上蒜米、青椒,一碗热气腾腾的米粉,转眼就递到了食客手中。

  “老板,二两米粉,卤菜,多点牛肉!”泗洲湾村民李先生熟稔地喊着。他今年51岁,说起和李记担子米粉的缘分,眼里满是回忆:“我从七八岁就吃他家的粉。那时候他父亲在蔡家渡卖担子米粉,我总缠着大人带我去,那时候米粉可是有钱人才能常吃的稀罕物,一口下去,香得能把舌头吞下去!”如今,他依然常来,哪怕家离得远,也愿意绕路来吃这一口。

  采访间,来自洛阳的高先生端着碗走了进来。他告诉记者,自己这20年间经常来桂林出差,这是他这次来桂林的第七天,也是第七天来吃李记担子米粉。“我品尝过好几家米粉店,就这家有别处吃不到的味道!”高先生说,“卤水特别香,不是那种寡咸,裹着米粉吃,肉香、油香、蒜香、葱香还有点豆香混在一起,吃完还想再喝口汤,鲜得很!”

  记者也点了一碗卤菜粉。筷子一拌,卤水的香气瞬间散开,米粉挂满卤汁,软韧有嚼劲;咬一口锅烧,外皮脆得“咔嚓”响,内里的肉却鲜嫩多汁;牛肚弹牙,牛肉入味。再配上店里自制的油辣椒、酸笋、酸豆角,酸辣过瘾又不抢卤香本味。吃完粉,加一点老板用尧山山泉水熬制得鲜甜的骨头汤,一碗下肚,只觉得意犹未尽。

  ★小店故事 三代人的担子米粉 一口传承半世纪

  “我们家卖米粉,算下来有三代人了。”聊起他家担子米粉的历史,李新付语气里满是自豪。他的爷爷辈就开始走街串巷卖担子米粉,那时没有店铺,全靠一根扁担:一头挑着煤炉和汤锅,另一头装着米粉、瓷碗与调料抽屉。配料也简单,就牛肉、锅烧,加把葱花、辣椒,可那时候的人吃得香极了。

  李新付的父亲是蔡家渡有名的米粉师傅,附近村落的老人家提起“蔡家渡卖米粉的老李”,几乎无人不晓。李新付从小在米粉香里长大,父亲的手艺他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十几岁就跟着学做米粉,从选料到熬卤水,每一步都不敢马虎。“我们家的卤水是祖传秘方,得用二十几种香料,再加上牛肉、猪肉、骨头一起熬,熬上大半天才能出味,少一步都不行。”他说,卤水是米粉的魂,几十年了,味道从没变过,吃完不口干,回味微甜。

  1986年,李新付接过父亲的手艺,在蔡家渡卖起了担子米粉;2006年,他带着手艺去了广州、中山;2014年,又辗转到南宁;2021年前后,回到桂林在七星区开了店。“每次生意刚有起色,就因为各种事不得不离开。”说起过去的辗转,李新付有些感慨,“直到2023年,想着孙子要上学了,想让他放学有个地方玩,才在滨北路开了这家店,总算安定下来。”

  如今,李新付守着这家店,老顾客也跟着寻到这里。谈到传承,他说,儿子已经学会了做米粉的手艺,但愿不愿意接手还不确定。曾有人想跟他学熬卤水,都被他婉拒了:“不是舍不得教,是怕别人学了走样,砸了我们家的口碑。这手艺,还是自家传下去最放心。”

  今年国庆,几位四川游客来店里吃米粉,吃完直呼“这是来桂林一周吃到的最好吃的米粉”,还让李新付快递了不少干米粉、卤水和锅烧回去。“当时特别有成就感,觉得这么多年的坚持没白费。”李新付说,未来他只想把店开好,把这口祖传的卤香一直传下去,让更多人尝到老桂林的味道。

  这家小小的米粉店,藏着三代人的坚守,也藏着桂林人最朴素的味觉记忆。或许,这就是“口碑小店”的意义:不用宣传,不靠噱头,只用一口不变的老味道,就能留住人心。

  记者刘琪 文/摄


责任编辑:李毅兰
热门评论
暂无评论,快去评论吧。
网友评论
0条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