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周子琪 通讯员周俊远
清晨6点,荔浦市茶城乡的田地上薄雾微散。巡田员潘珊珊拨开田埂上的杂草,仔细查看马蹄长势,手机里的“田长巡App”实时记录着她的巡查足迹。“现在田边插着公示牌,手机能打卡,城里的技术员也会定期下沉田间指导。”潘珊珊的话语折射出荔浦市通过“田长制”守护耕地红线取得的实质性进展。
在2022年创新构建“四级田长+网格员”机制基础上,今年荔浦市进一步深化耕地保护工作。通过将11.87万亩耕地精细划分为585个网格单元,耕地保有量超额完成1.08万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超额完成0.03万亩,为粮食安全筑牢了坚实根基。这张“横到边、纵到底”的耕地保护网络正式落地见效,并交出亮眼答卷。
土地焕新:从“望天田”到“吨粮田”
在茶城乡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现场,曾经的撂荒果园已蜕变为连片的高标准农田。水渠纵横交错,机耕路平坦延伸,田成方、地平整,一派现代农业景象。“这片1200亩的‘望天田’,过去亩产不足800斤,整治后实现旱涝保收,粮食产能大幅提升。”荔浦市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据了解,该项目投入1300万元,通过系统整治新增耕地指标12.2562公顷,每年可新增粮食产能17.6万公斤。村民李大叔看着自家流转的5亩土地喜上眉梢:“土地流转给合作社,每亩年租金800元,我还能在合作社打工,每天挣150元,收入比以前种粮稳多了。”
茶城乡不仅破解了耕地撂荒难题,更带动周边200余户农户增收。去年上半年,荔浦市完成设施农用地上图入库48宗,179.78亩设施农用地为粮食种植、特色农业等腾挪出发展空间。
全民守护:从“政府独奏”到“多元共治”
“张大哥,鸡棚扩建可不能占基本农田,这会影响粮食种植面积。”如今,处理田间纠纷,马岭镇同善村田长韦茂永已经得心应手。在荔浦市,200名基层田长既是政策宣传员,也是矛盾调解员。同善村通过“田长+网格员”机制将耕地划分为12个网格,每月开展“敲门行动”宣讲耕地保护政策,今年上半年成功劝阻6起违法占地行为。
花篢镇创新构建的“人大监督+部门协同+群众参与”的机制同样广受欢迎。花篢镇人大代表老陈是镇人大“耕地保护监督队”成员,他每月至少巡查4次,手机里保存了大量记录耕地状况的巡查资料。一日,在接到村民举报有人偷偷挖地建房,可能占用耕地的情况后,他立即赶赴现场核查。通过40余名人大代表日常开展网格化监督,花篢镇今年上半年发现并推动整改违法用地线索8条,乱占耕地建房案件实现“零增长”,1024亩流出耕地全部复耕。
而“田长+检察长”机制更成为执法利剑。此前,某企业擅自占用耕地建厂房且拒不整改,检察机关通过公益诉讼介入,最终拆除违法建筑300平方米,恢复耕地5亩。
“以前执法像‘单打独斗’,现在有了检察院撑腰,违法者再不敢心存侥幸。”马岭镇执法队队长感慨。去年上半年,这种“行政执法+检察监督”模式推动解决15起疑难案件,执法效率提升40%。
科技赋能:从“铁脚板”到“云巡查”
“叮!您负责的网格发现疑似违法建房行为,请及时核查!”荔浦市田长制智慧管理平台发出预警,茶城乡田长李伦儒立即打开App查看卫星对比图,确认位置后迅速赶至现场。从抵达现场核查到上传处置情况,全程不到1小时。
“卫星遥感+无人机+地面核查”的立体监测体系,让违法用地无所遁形。目前,该平台已接入86个耕地质量监测点,土壤有机质、pH值等影响粮食种植的关键指标实时可查。今年上半年,荔浦市通过田长制智慧管理平台发现并处置耕地问题23个,处置效率较传统方式提升60%。“科技赋能已成为耕地保护的‘加速器’,让我们能更精准地守护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平台工作人员表示。
深秋时节,荔浦的晚稻田翻涌着金色波浪。从茶城乡的田野到花篢镇的复耕地,从马岭镇的执法现场到智慧平台的监控大屏,200名田长、144名巡田员、585名网格员共同守护着11.87万亩耕地。田埂上的“荔浦答卷”证明:守护耕地红线绝非简单管控,而是以机制创新激活土地生命力,以多元共治筑牢粮食安全根基。在“一亩不少、一寸不让”的坚定决心中,荔浦市正为乡村振兴铺就一条通向丰收的康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