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廖仕祺
头晕目眩,手足发凉,一瞬间突然晕倒,运动时如果有这种体验不要忽视,它有可能是非常危险的运动性晕厥。运动中突然晕倒的发生率有多高?可能的原因主要有哪些?出现突然晕倒之前,个人会不会有一些特别的感觉?该如何自救、如何帮助他人?11月3日,极目新闻记者采访了武汉专家。
武汉市普仁医院骨关节/运动医学科主任赵志明表示,从临床角度来看,运动后休克的核心诱因可分为四大类:一是血容量不足,如运动前脱水、运动中大量出汗未及时补液,或空腹运动导致低血糖;二是心血管调节异常,包括突发心律失常、体位性低血压、潜在心血管疾病诱发的急性供血不足;三是创伤相关因素,如运动中骨折、脱位等创伤导致的疼痛性休克,或闭合性损伤引发的内出血;四是其他诱因,如高温环境下运动引发的热衰竭/热射病、过敏反应(如接触运动装备中的致敏物质)等。
赵志明主任介绍,普通健康人群中运动后休克发生率较低,约为0.01%-0.05%,但在高强度竞技运动、极端环境运动或有基础疾病的人群中,发生率会显著升高,可达0.1%-0.3%。需特别强调,青少年和中老年人群因心血管调节能力或基础健康问题,风险相对更高。
赵志明主任指出,晕厥前一般会有典型的“预警信号”,如突然出现的头晕、眩晕、眼前发黑、站立不稳;循环系统症状如心慌、心悸、四肢湿冷、面色苍白或口唇发绀;神经系统症状如注意力不集中、烦躁不安、肢体麻木无力;其他伴随症状如出冷汗、恶心呕吐、呼吸急促或浅慢。这些症状多在运动中或运动后即刻出现,若及时干预,可有效避免休克进展。
一旦出现上述前兆症状,必须立即采取规范自救措施,核心原则是“停止运动、恢复供血、及时求救”:首先,立即停止所有运动,切勿勉强坚持,迅速找安全区域坐下或平躺;其次,快速补充能量和液体,若怀疑低血糖,可口服含糖饮料或糖果,若为脱水,需缓慢饮用温盐水或运动饮料;同时,保持呼吸通畅,解开衣领、腰带,保持环境通风,避免闷热;最后,及时求救,若症状持续不缓解(如3-5分钟内无改善)或加重,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告知自身情况和位置,等待救援期间切勿随意移动。
如果身边有人出现了运动后休克的情况,应该如何帮助施救?赵志明主任表示,施救需遵循“先判断、再急救、快求救”的原则,专业操作如下:第一步,快速评估,判断患者意识、呼吸、脉搏,若无意识、无呼吸,立即启动心肺复苏;第二步,体位调整,若患者有意识但虚弱,立即让其平躺,抬高双脚15-20厘米;第三步,辅助支持,解开患者衣物束缚,保持环境通风,若患者清醒且能吞咽,可协助饮用少量含糖或电解质饮料,避免喂食过急;第四步,紧急求救,立即拨打120,告知“运动后休克”,清晰说明患者位置、患者状态;第五步,避免误操作,切勿随意搬动患者,不盲目给患者喂药或酒精类饮品,等待救援时持续观察患者生命体征。
日常运动如何预防休克这一情况的发生?赵志明主任表示,预防的核心在于“科学运动、全面准备、动态监测”,需做到以下五点:一是运动前充分准备,避免空腹或饱腹运动,运动前30分钟补充200-300毫升温水,根据运动强度准备电解质饮料,同时做好热身;二是循序渐进运动,避免突然进行高强度、长时间运动,尤其是长期不运动者、中老年或有基础疾病的人群,需在医生评估后制定个性化运动方案,逐步增加运动强度;三是关注环境与身体信号,高温、高湿或寒冷环境下减少剧烈运动,运动中若出现头晕、心慌等不适,立即停止休息;四是规范运动后恢复,避免剧烈运动后突然停止,需进行5-10分钟的整理活动,运动后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避免立即洗冷水澡或大量进食;五是定期健康筛查,运动前建议进行心电图、血压、骨关节功能等检查,明确有无潜在疾病,同时养成运动后监测身体状态的习惯,发现异常及时就医调整运动方案。
来源:极目新闻(记者:廖仕祺)
通讯员:张雨 胡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