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提示】​​致老年消费者:保健食品消费需防范陷阱

来源: 桂林市场监管 2025-05-27 11:00:39 我来说说 阅读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保健食品已成为许多家庭日常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部分不法商家利用老年人追求健康的心理,通过虚假宣传、夸大功效甚至欺诈手段诱导消费,严重侵害了老年群体的合法权益。为帮助广大老年朋友科学选购保健食品,防范消费陷阱,特发布以下消费提示:

  一、正确认识保健食品,理性选择产品

  1.明确概念,区分属性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保健食品是指声称具有特定保健功能或以补充维生素、矿物质为目的的食品,适用于特定人群,但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保健食品不是药品,不能代替药物治疗疾病;保健食品也不是普通食品,其标签、说明书需经国家严格审批,功能声称具有科学依据。

  2.认准“蓝帽子”标志

  合法保健食品外包装印有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批准的“蓝帽子”标识及批准文号,如“国食健注G/JXXXXXXXX”。

  3.核对标签信息

  仔细查看产品名称、功效成分、适宜人群、食用量及禁忌等内容,避免购买标签模糊或声称“根治”“万能”等绝对化用语的产品。

  4.根据需求科学选购,避免误区

  保健食品的功能声称需与自身健康状况匹配。例如,免疫力低下者可选增强免疫力类产品,缺钙人群可选择钙补充剂等。

  5.警惕“包治百病”陷阱

  凡宣称能治疗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保健食品均涉嫌违法,应立即停止购买并向监管部门举报。

  二、警惕虚假宣传陷阱,防范消费风险

  当前,针对老年人的保健食品诈骗手段层出不穷,常见套路包括:

  1.免费诱饵:

  以“免费体检”“免费旅游”“赠送鸡蛋”等为噱头吸引老年人参与,借机推销高价产品

  2.权威包装:

  冒充“专家”“名医”举办讲座,虚构“临床案例”证明产品疗效,甚至组织“患者”现场“现身说法”。

  3.情感营销:

  通过嘘寒问暖、赠送小礼物等方式拉近距离,利用老年人孤独心理推销产品。

  4.夸大功效:

  将保健食品包装成“特效药”“祖传秘方”,声称可降血压、抗癌、延缓衰老等。

  防范建议:

  1.不轻信“免费”陷阱:对“零费用”“高回报”活动保持警惕,切勿因贪图小利而泄露个人信息或冲动消费。

  2.核实宣传真实性:通过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官网(http://www.samr.gov.cn)查询产品批准文号及功能宣称是否合法合规。

  3.拒绝口头承诺:要求商家将“无效可退货退款”等承诺写入合同,并加盖公章留存备查。

  三、提升自我保护能力,依法维护权益

  1.主动学习防骗知识:关注社区公告栏、新闻媒体发布的典型案例,了解保健品诈骗新手段。建议下载“国家反诈中心”APP,实时获取风险预警信息。

  2.理性消费,留存证据:购买产品时索要并妥善保管购物发票、收据、产品说明书等凭证,以便维权时使用。

  3.对商家宣传内容进行录音或录像取证:保留微信聊天记录、转账凭证等证据材料。

  4.及时投诉举报:若发现所购保健食品存在虚假宣传、质量问题,或遭遇诈骗行为,可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拨打12315热线:向市场监管部门投诉,要求查处违法行为并追回损失。二是向公安机关报案:若涉及金额较大或疑似传销、非法集资等犯罪行为,立即报警(拨打110)。三是向消费者协会求助:通过全国12315平台(网站/APP/小程序)提交投诉,或直接向当地消协反映情况。

  健康长寿是每位老年朋友的美好愿望,但实现这一目标需依靠科学养生和合理膳食,而非依赖保健食品。市场监管部门将持续加大对保健食品市场的监管力度,严惩违法行为,同时呼吁社会各界共同关注老年群体权益保护,营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愿每一位老年朋友都能远离骗局,安享幸福晚年!

  温馨提示:

  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保健食品不是药品,不能代替药物治疗疾病!

  文:张虹

  


责任编辑:杨艳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