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徐莹波 通讯员韩秋越)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坚持实干为要、创新为魂,用业绩说话、让人民评价,紧紧围绕科创赋能强产业、文旅焕新促转型、项目建设扩投资和县域经济强支撑“四个抓手”,综合施策、精准发力、真抓实干,有力推动了全市经济运行稳定前行、稳中提质。记者从市统计局获悉,上半年,全市生产供给稳定增长,市场需求逐步释放,民生福祉持续增强,新动能培育不断积聚,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
围绕乡村振兴战略,我市加快提升发展现代农业,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抓好粮食稳产保供,加快打造特色水果、蔬菜、畜禽、中药材等百亿元产业;做强农产品精深加工,培育壮大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力发展桂林米粉、香芋、罗汉果、油茶、月柿等农业全产业链。据统计,上半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同比增长3.5%;其中,种植业产值同比增长4.5%,林业产值同比增长6.1%,畜牧业产值同比增长0.5%,渔业产值同比增长4.6%,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产值同比增长3.6%。主要农副产品产量保持稳定增长,全市粮食总产量同比增长18.8%,蔬菜(含食用菌)产量同比增长4.1%,园林水果产量同比增长3.6%,肉类产量同比增长1.3%,水产品产量同比增长4.7%。
我市深入实施新一轮工业振兴三年行动,做强产业园区发展主阵地,抢占人工智能发展新赛道,全力开展工业项目建设攻坚,实施优势产业“串珠成链”行动,推动产业链协同升级,加快全市工业高质量发展。据统计,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8%,其中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0%。从主要行业看,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5%;其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7.1%,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1.2%,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9.3%。消费品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3%;其中,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1.4%,农副食品加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6.2%,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7%,食品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1%。
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1%。其中,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0%,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7%,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3%,金融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8%。1—5月,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6.1%;全市邮电业务总量同比增长10.2%,其中邮政和电信业务总量同比分别增长21.2%、6.1%。交通运输领域保持稳中有升,上半年全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6%,其中水运客运量和旅客周转量同比分别增长18.5%、13.2%,公路货运量和货物周转量同比分别增长4.7%、4.4%,民航旅客吞吐量同比增长18.3%。
结合国家、自治区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我市大力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创新和丰富消费场景,开展节假日多样化促消费活动,推动汽车、电子产品、家电家居等大宗消费稳步上升;繁荣夜间经济,丰富夜游、夜食、夜购、夜演,带动消费持续回暖。据统计,上半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8%,其中城镇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长3.4%,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长3.9%。部分升级类商品零售市场增势较好,智能绿色消费需求稳步释放。限额以上单位新能源汽车零售额同比增长36.4%;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22.3%;通讯器材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13.8%,其中智能手机增长15.2%;书报杂志类和化妆品类同比分别增长50.4%、81.9%。
在投资方面,上半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0%,其中项目投资(扣除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5.8%,建安投资同比增长9.2%。大中型项目投资发挥压舱石作用,计划总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项目投资同比增长10.6%。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38.4%,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投资同比增长44.6%,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同比增长11.2%。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9.7%,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同比分别增长8.7%、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