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陆权香 通讯员 黄 昉 付庆荣
南宁抽水蓄能电站下水库俯瞰图。李质 摄
十月,秋意漫过岭南,南宁市武鸣区的层峦叠嶂之间,一座“超级充电宝”静立如诗——广西首座抽水蓄能电站历经数载攻坚,进入年底建成投产的冲刺阶段。
这座集调峰、调频、调相、储能、系统备用、黑启动等功能于一体的能源枢纽,不仅是南宁区域能源结构的“稳定器”,更镌刻着建设者们蓄势谋远、蓄智攻坚、蓄绿发展的奋斗印记。
助力能源低碳转型
为什么要建抽水蓄能电站?答案藏在广西新能源发展的新格局中。
目前,新能源已经成为广西装机第一大能源和最主要的增量电源,其随机性、波形性、不稳定性等特性,对电网调峰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抽水蓄能电站由上水库、下水库、输水系统和地下厂房等组成,电力系统负荷低谷时用电抽水,用电高峰时放水发电,在新型电力系统中起到重要的调节支撑作用,是我国目前运用规模最大、技术最成熟、经济性最优、运行最稳定的储能方式。
南宁抽水蓄能电站上水库建设现场。李质 摄
“南宁抽水蓄能电站总装机120万千瓦,年发电量达16亿千瓦时,建成后每年最多可消纳清洁能源25亿千瓦时,相应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220万吨。”南网储能南宁抽水蓄能电站业主项目部总经理朱泽宽介绍,作为国家“十四五”能源重大工程,该项目将助力广西构建“风光水储”多能互补体系,为广西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提供坚强支撑。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强调,要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未来,我们将发挥好抽水蓄能项目的投资带动、产业联动、创新驱动、能源绿动促进作用,以大湾区的技术管理经验和人才资源优势,以向广西等西部地区输送为重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相连成势、优势互补,不断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发展。”南方电网储能公司规划发展部副总经理喻皓星表示。
据了解,抽水蓄能项目投资金额大、经济效益好,以单座120万千瓦规模的抽水蓄能电站为例,总投资约80亿元,拉动地方GDP增长超160亿元,建成后每年创造税收约1亿元。目前,广西共有核准在建抽水蓄能电站8座,总规模达到1000万千瓦。
南宁抽水蓄能电站正发挥广西抽水蓄能“首站”的“头雁”效应,为广西乃至全国其他抽水蓄能电站建设提供经验参考和技术借鉴。
南宁抽水蓄能电站发电机房。新华社记者 周华 摄
攻克工程建设难题
2024年2月8日,随着掘进机刀盘完成最后一圈的转动,南宁抽水蓄能电站地下厂房的自流排水洞口最后一层岩石顺利剥落,接近5100米的长洞全部贯通,标志着代表国内先进施工装备水平的超小转弯半径硬岩隧道掘进机(TBM)“南宁一号”顺利完成任务。
由于地下工程洞室规模庞大、线路复杂,且空间交叉多、转弯多、断面尺寸变化频繁,常规TBM并不适用。加小版“南宁一号”,则能像穿山甲一样,转场灵活、破岩性能高,且安全性好、对环境影响小,施工效率约为同类围岩钻爆法的2~3倍。
单点技术突破的背后,是整套先进施工体系的系统支撑。
自2022年7月15日主体工程开工建设以来,南宁抽水蓄能电站大力推进“标准化建设、机械化施工、绿色化建造、数字化管控”,实施全过程和全方位质量控制,推进工程质量常态化、标准化、规范化、智能化管理;同时,协同各参建单位开展科技创新,使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等“四新”技术,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保障了施工安全。
施工人员在竖井内进行灌浆作业(资料图)。记者 陆权香 摄
南宁抽水蓄能电站建设过程中,土石开挖填筑总量超过1900万立方米,涉及平洞开挖29条,总长20450米,竖井、斜井开挖6条,总长1041米,电站主副厂房深埋在山体内,距离地表垂直高度近300米,相当于南宁地王大厦的建筑高度,开挖体积足以容纳130个标准泳池的水量,具有开挖工程量大、施工复杂、质量要求高、安全管控难度大等特点。
开挖过程中,项目建设团队遵循“弱爆破、短进尺、强支护、少扰动、早喷锚、勤测量、紧封闭”的施工理念,以高姿态、高标准、严要求,统筹安全、质量、进度,打造了精品工程、平安工程。
“该项目地下厂房全面应用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实现了从设计、施工到运维的全生命周期可视化协同管理,提高建设质量和效率。同时,项目搭建了智慧工地平台,集成了人员定位、视频监控、环境监测等多种功能,大幅提升安全管理水平与工程管理效能。”南宁抽蓄工程项目管理高级项目工程师史云吏介绍。
南宁抽水蓄能电站地下厂房中控室。新华社记者 周华 摄
TBM硬岩隧道掘进机、悬臂式掘进机、智能灌浆记录仪、自动焊接机器人、自动振捣机器人、北斗三号卫星监测系统等智能装备的投入使用,创造了科技抽蓄的生动实践。建设至今,该电站已取得10多项发明专利,1项国际领先评价及1项标准等成果。
2025年10月17日,南宁抽水蓄能电站迎来一个关键里程碑——上水库工程顺利通过蓄水前验收。至此,该电站的土建施工全面完成,加上此前完成的下水库、厂房及输水系统两大工程,南宁抽水蓄能电站全面进入上水库、发电系统两大工程收尾阶段,迎来投运倒计时。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2022年5月,南宁抽水蓄能电站项目部第五林业队班组在武鸣区太平镇联桂村施工红线内,发现密集桫椤群落。
该项目部迅速委托广西林科院制定《桫椤应急迁地保护专项方案》,在2个月内完成144株保护植株的编号、测绘、根系取样与生态档案建立,并整体迁移至广西林科院那坨苗圃。经过30多个月的人工模拟生长环境培育,迁移后的桫椤成活率达96%。
2025年10月,近百株迁移保护植物分批回植,每株均携带“电子身份证”,实现生长数据实时回传。
其间,南网储能公司、广西林科院等多家单位编制了国内首部《桫椤迁地保护技术规程》,并于2025年9月由广西标准化协会正式发布。同时,电站还建立了国内首个“抽水蓄能+珍稀植物原地保护”示范区,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写下“工程避让—迁地救护—科学回归—长效管护”的全周期方案。
“我们坚持‘保护中建设、建设中保护’,施工过程采取表土剥离与保护利用、边坡即时绿化、施工废水循环处理‘零排放’、洒水降尘、低噪设备使用、渣场规范防护与绿化等一系列措施,最大限度减少施工活动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最大程度保护原始山体和植被,守住绿水青山原貌。”南宁蓄能发电有限公司水库工程主管郑越洋介绍。
据悉,用于电站大坝填筑的近900万立方米土石,绝大部分由水库开挖所得,“就地取材”实现了对周边自然环境的最大程度保护。项目采取精细化土石方平衡措施,在时间、空间上统筹调配,开挖石料综合利用率达94.7%以上,主弃渣场实际用地面积较批复减少近50%,弃渣总量减少近100万立方米,以实际行动践行节地节能建设理念。
南宁抽水蓄能电站建成投用我国首个抽水蓄能重卡换电站。李质 摄
2024年11月26日,我国首个抽水蓄能重卡换电站在南宁抽水蓄能电站工程投运,为能源和交通运输两大领域的绿色低碳转型互融互促起到示范作用。
新投运的南宁抽蓄重卡换电站设置1个车道和5个电池仓位,配置4台300千瓦充电机和20辆电动重卡,可实现3-5分钟快速换电,每年可节省燃油消耗68万升,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800吨。
站在“十四五”规划收官与“十五五”开局的交汇点,这座即将满电的“超级充电宝”,正在八桂大地上书写“双碳”目标的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