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李忠波 通讯员王战飞 文/摄
“军人的字典里没有‘不可能’!”站在曾被视为“荔枝禁区”的临桂区五通镇江门村山坡上,退伍老兵赵勇望着300亩荔枝园里40亩挂满的“红珍珠”,眼中满是笃定。园中2万余斤被誉为“荔枝皇后”的仙进奉荔枝早已被广东客商以30元/斤抢先预订,两周后便将直供粤港澳市场。
军旅底色
异乡荒坡上“扎营”奋战
7月27日上午,记者走进赵勇的荔枝园,只见园内绿意盎然。果树枝头挂满即将成熟的荔枝,有的荔枝树罩着一层白色的网,有的果实套着白色防虫袋,处处透着丰收的喜人景象。
此时,国家荔枝龙眼产业技术体系荔枝栽培岗位科学家、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教授李建国,与广西农科院园艺研究所所长、国家荔枝龙眼产业技术体系副首席科学家李鸿莉等农业专家,正在果园里察看果实长势。
李建国一边指导赵勇修剪新枝,一边叮嘱:“要让枝条健壮,得把嫩枝顶部的新叶剪掉,免得抢了果实营养。虽然种植成功了,但果子还是没达到18个一斤的标准,得靠科学管护往规范化、规模化上走。”赵勇听得认真,不时点头应着:“您放心,我正按您说的调整疏果密度,下次保准达标。”一旁,前来采购荔枝的广东客商也兴致勃勃地加入了讨论。
60岁的赵勇是湖南邵东人,1983年入伍后在桂林服役16年,对这片土地有着特殊情感。1999年转业后,他选择留在桂林。
2010年,一次偶然的机会,赵勇在桂林乡下看到两株挂满果实的荔枝树,让他萌生了在桂林发展荔枝种植的想法。“当时的想法太大胆了,根本没预料到其中的困难。”如今回想,他仍不禁感叹。
真正付诸行动是在2020年。整整半年时间,他上网搜集种植攻略,足迹遍布广西玉林、钦州及广东广州增城、茂名高州、湛江等荔枝主产区,笔记本上详细记录了30多个品种的生长特性;向农业专家请教时,他像当年背记战术要领般专注,将“成花”“疏果”等专业术语烂熟于心。
经过对比市场上的桂味、糯米糍、妃子笑等品种,赵勇决定引种有“荔枝界爱马仕”“荔枝皇后”美誉的广东增城仙进奉荔枝。这一品种因稀缺性、独特风味和高品质闻名,且能在广东主产区上市结束后成熟,可填补市场空窗期。
2020年下半年,赵勇在临桂区五通镇江门村流转300余亩荒山,提出要在“不产荔枝”的桂林规模化种植荔枝时,村民们都觉得这位外乡老兵“疯了”。“以前这坡上全是杂树、竹子,所有人都觉得我异想天开。”赵勇坦言,桂北的霜冻是荔枝的“致命天敌”,别说规模化种植,零星果树都难越冬。
尽管众人都认为桂林根本种不出荔枝,更别提连片规模种植,但部队锤炼出的韧劲,让他偏要啃下这块硬骨头。
守护“阵地”
用部队经验培育“荔枝皇后”
果园建成后,赵勇从广东增城购回荔枝苗精心培育,并为幼苗做好防霜冻措施。看着果树茁壮成长,他一度觉得“荔枝没那么难种”。
但2022年底的那场霜冻,让赵勇至今仍心有余悸。那夜凌晨3点,温度计指针跌破零下3度,尽管果树早已覆上薄膜,可长高的树干挡不住呼啸的寒风,霜冻顺着风口缝隙侵入,1000多棵荔枝树都被冻死了,直接损失高达三四十万元。“那几天我在果园彻夜难眠,望着冻死的果树,突然想起当年在部队三次上战场、三次写遗书的经历,一股韧劲又涌了上来——再大的坎也必须迈过去。”
为彻底摸清霜冻形成的规律,赵勇连续几个霜冻夜守在果园,彻夜不眠地观察记录。最终,他灵光一闪,借鉴部队搭帐篷的原理改良出“高拱形支架”这一“防霜冻堡垒”:寒冬时能为果树筑起严密的防霜屏障,盛夏可掀开透气,既从根本上破解了荔枝越冬难题,又比传统方式节省了不少搭棚成本。目前,这项搭棚技术正在申请国家专利。
赵勇说,荔枝挂果后最怕果食蝇侵害。为此,他和工人们从挂果起就用专用保果袋套住果实,同时细心摘除过大、过小的果子以及带病虫害的果实和枯枝残叶,最后将袋口牢牢扎紧,这样既能防止果食蝇撕咬,也能减少夜蛾类害虫的侵扰。
“你看这果子的饱满度,绝对是‘优等生’。”赵勇随手打开一个套袋,取出里面即将成熟的荔枝,摘一颗剥开,黄蜡色的果肉便露了出来,软滑多汁,果核小得像颗红豆。“种荔枝跟当年练射击一个理儿,别人求十环,我就得在十环里再套个圈——就得这么精雕细琢,才能有这品质。”
“他的苗就是从我们增城买的。”前来收购的广东客商陈总介绍,他们常年在全国寻找晚熟荔枝,桂林这片果园从种植初期就一直被关注。“我特意带了7月11日增城采摘的冷库荔枝来对比,发现桂林种的甜度更高。8月正值市场断档,所以我干脆把整园果子都订了。老兵种出的东西,实在!”
新的“战场”
带领村民共同“冲锋”
“16年军旅生涯教会我,独行快,众行远。”赵勇擦着额角汗珠,眼神坚定。如今,他不仅守着自己的果园,还带动周边4户村民种植了150多亩荔枝。
在荔枝种植过程中,不少农业专家常来查看并进行技术指导。
“现在防霜冻问题解决了,村民来咨询我能放心地教他们。以前不敢,怕他们受损失。”赵勇说。消息传开后,荔浦、平乐及临桂本地的村干部和村民纷纷慕名前来考察学习。
李鸿莉与李建国都对赵勇在桂林种出荔枝给予高度肯定。李鸿莉说:“能在这里种出荔枝,是科技的强大助力,让这位老兵创造了奇迹——以前大家都认为桂林这一区域因气候寒冷无法种植荔枝,而现在通过设施注入让荔枝躲过霜冻,不仅让不产荔枝的桂林有了优质果园,更给北移两个纬度的区域带来了福音。这里的荔枝因温差大、生长期和挂果期长,口感和品质都属上乘,而它的成功种植,既挖掘了荔枝种植潜力区,也对我国荔枝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起到很大推动作用。”
面对这样的赞誉,赵勇却谦虚地表示:“就像过去打仗靠人民群众支持,种荔枝也得靠当地村民支持——当初流转这300多亩荒山,大家肯把坡地托付给我,就是最大的支持;还有李教授、李所长这些专家常来指导,加上好政策撑腰,这绝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
临近八一建军节,赵勇已规划好下一步:荔枝采摘后就去广东考察产业链。“这片果园,是我给第二故乡的建军节礼物。接下来要管好果园、建好冷库,争取带动村民发展到3000至5000亩的种植规模。”
傍晚,金色阳光为荔枝园镀上暖色,赵勇站在果园入口,望着这片倾注心血的土地,身影在暮色中格外挺拔。远处山峰轮廓分明,近处果树郁郁葱葱,一场关于丰收的约定,正在桂北的荒坡上静静酝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