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唐人”在互联网上是什么意思吗?
最近,因有学生被嘲笑为“唐人”,重庆一名初中班主任非常生气。原来,“唐人”已演变为影射“唐氏综合征”的侮辱性网络烂梗,该老师表示,经批评引导,学生们已停止使用该梗,并向被嘲笑的同学道歉。
随后该老师在社交平台发布“抵制网络烂梗进校园”的视频,引发了许多网友的点赞和共鸣。
学生间流行的“网络热梗”。图源:新华社
作为公众熟悉的网络流行文化,“玩梗”在一定程度上发挥着社交“润滑剂”的作用。然而,过于追求娱乐化、极端化、低俗化的网络“烂梗”,不仅侵蚀网络文明,也对青少年的语言表达、行为习惯乃至思维方式造成负面影响。
01学生跟风网络烂梗
近年来,网络烂梗似乎将中小学生包围了:“尊嘟假嘟”“你个老六”“哈基米”“老登”“笑鼠了”“修勾”“鸡你太美”……当网络热梗、黑话从屏幕涌入课堂,学生们日常对话中似乎“无梗不欢”,甚至个别学生在日常作业中也使用一些网络梗,让老师看了哭笑不得。
闯入作业本中的网络热梗。有网友表示,孩子在家动不动就说“你个老6”“我勒个豆”等,有些都听不懂,也不知道如何回应孩子,一问才知道,他们同学之间也经常这么说话。据中国青年报的一项调查显示,69.0%的受访者担心网络“烂梗”泛滥影响青少年“好好说话”,受访家长对此有担心的比例更高,为74.4%。超半数受访者认为网络“烂梗”会导致青少年乱用词汇和养成不文明的语言习惯。在中小学生中流行的网络梗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常见的热门流行语,多与时下的流行文化有关。这类梗容易让孩子在语言学习的阶段就随意改变语言的基本组合,难以形成规范的书面化表达,当用于上课、写作业、考试等场合时,也给老师教学带来困扰。
图源:新华社
据南风窗报道,深圳某小学语文老师的岳亭表示,“班上大概有5到6个孩子,会在作文里用到一些热梗,像‘老6’‘yyds’等。”他在课堂上提到李白时,学生们纷纷说,李白是游戏中的“刺客”,速度快、攻击强。
其中,部分流行语句式可能还有点“文艺范”,比如“我在xx很想你”“想你的风又吹到了xx”句式,只是由于使用过度频繁而显得乏味、缺乏生命力。但仍需注意的是,这些孩子眼中“文绉绉”的句式也可能隐藏不良价值观,如上文展示的“年少不知瘦子好,错把微胖当成宝”,就暗含了身材羞辱。
董宇辉在直播时讲解“诗仙”李白的人生经历,弹幕却刷起了“李白是刺客”等游戏话题。
对老师而言,一些“黑话烂梗”在学生群体中广泛传播,一方面很容易洗白原来的低俗语义,造成语义混乱;另一方面,有的同学“玩梗”不注意边界,把低俗当幽默,把冒犯当玩笑,也值得警惕。
另一种则是内容更低俗、具有攻击性,甚至丧失道德底线的网络烂梗,让重庆初中班主任愤怒的“唐人”就是典型代表之一。还有从严肃刑事案件中衍生出的“化粪池警告”、“绞肉机警告”,“三年起步”、“区区死刑”等烂梗,更是将我国刑法中的一些处罚规定肆意娱乐化,缺乏对生命与法律的基本尊重。
02学生间为何流行网络“烂梗”
比起审判网络烂梗,另一个问题或许更值得我们关注:为什么一些充满攻击意味的文字对学生充满吸引力?在这些层出不穷的烂梗背后,孩子们到底需要什么?
青少年学生使用网络烂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在数字化浪潮当下,互联网已全面融入未成年人的日常生活学习中。2024年11月发布的《第6次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调查报告》显示,2023年我国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达97.3%。很多网络热梗也因此融入进了孩子们的语言体系。
另一方面,青少年喜欢“玩梗”有其特殊的心理需求,如获取认同、好奇好玩、给自己解压等。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应用心理学教授吴艳分析了网络梗在青少年间流行的心理动因,认为主要是寻求认同与自我表达、从众与社交趋同等方面的心理需求。心理学中的信息性社会影响表明,人们会因群体压力模仿他人行为,梗的快速传播正是基于这种“害怕被孤立”的心理。
吴艳教授认为,青少年更容易追捧网络梗的原因是青少年大脑前额叶(负责理性控制)尚未完全发育,更易被新鲜、刺激的内容吸引,“网络梗”的短平快特征契合其注意力偏好,且简单重复的模式易于记忆传播。“可以说,梗是Z世代的社交货币,梗的狂欢背后,是孤独时代对连接的渴望。”
03与其焦虑不如尝试解决问题
既然孩子对互联网的高触及率已是无法改变的趋势,那么与其焦虑悲叹于互联网对下一代的冲击,不如尝试走近或走进孩子的世界,倾听他们真正的声音,建立有效的双向交流。
文首提及的那位重庆的初中班主任,在严肃批评“讲烂梗”的学生之外,她在课余时间更像学生的心理咨询师,关注他们真实的需求。她还组织过“班级吐槽大会”,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委屈、难过,也允许学生当面“吐槽”自己。每当学生一脸沮丧地找她谈心后,开开心心地走出办公室,她感觉自己也被治愈了。
图片由AI生成
有意思的是,当网络梗进入大学生、上班族等成人世界的语境时,往往被赋予了更积极的内涵。有调查显示,超六成受访大学生期待积极有趣的“梗文化”,认为“玩梗”会使交流更高效、有趣。
对于正常的网络流行语,当前最需关注的是它们的“跨界滥用”——大量渗入中小学课堂等不适宜的语境之中。治理的重点不应是简单列清单、全面封堵,而应从语体规范入手,厘清网络语言、书面语及口语三者不同的功能边界与使用场域。参考资料:南风窗、中国青年报、央视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