漓水长流 军魂永驻

来源: 桂林生活网-桂林日报 2025-08-01 10:09:07 我来说说 阅读

  

曾馨与她的录取通知书合影。 记者黄敏 摄

  

万世学在武警广西总队桂林支队运动会赛场上拼搏。 施晨洲 摄

  

李渭清给记者一行介绍自己这些年一点点琢磨出来的“五心”箴言。 记者黄敏 摄

  □本报记者 黄敏

  今天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纪念日。在这个致敬忠诚与担当的节日里,我们将目光聚焦三个身影——即将踏入军校的应届毕业生曾馨、用汗水镌刻强军印记的武警战士万世学、从烽火中走来的抗美援朝老战士李渭清。他们是军旅梦想的“向往者”、军人使命的“践行者”、军队历史的“见证者”,年龄不同、身份各异,却以同样炽热的情怀,诠释着“军人”二字的深刻内涵。

  从青涩向往到笃定践行,从战火硝烟到和平日常,他们的故事如同一脉相承的光,照亮着人民军队忠诚、奉献、守护、传承的精神长河。不同的人生轨迹,向着同一个信仰汇聚;各异的生命刻度,刻写着同一份坚守——这便是军魂的力量,在代代相传中愈发炽热,在英雄儿女的血脉里奔流不息。

  恭城中学应届毕业生曾馨:奔向军旅的青春

  7月30日清晨6点半,恭城瑶族自治县民族体育馆的塑胶跑道上,一个身影迎着初升的朝阳,步伐稳健地奔跑着。汗水浸湿了她的额发,贴在微红的脸颊上,但她的脚步没有丝毫迟缓。

  这个每天坚持跑完3公里的女孩,是刚刚从恭城中学毕业的高中生曾馨。不久后,她将带着一身蓬勃朝气,踏入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工程大学的大门,正式成为一名肩负使命的军校学子。

  荧屏内外,军旅梦生根发芽

  曾馨的军旅梦,萌生于童年时观看电视上播放的抗战剧。许多个夏夜,她依偎在外公外婆身边,看荧幕上的战士们在潮湿的山洞中筑起防线,在崎岖山路上冒死运送物资。“外婆会指着画面告诉我,这就是保家卫国的人。”外婆朴实的话语,连同那些无畏冲锋与坚守的战士影像,在她幼小的心灵里悄然埋下了一颗种子。

  曾馨进入中学后,学校组织观看《横空出世》《南京!南京!》等影片,戈壁滩上科研人员隐姓埋名、为国奉献的精神,历史镜头里中国人民历经的苦难与抗争,让她对“家国”二字的分量有了更深的理解。每年清明节到烈士陵园祭扫,站在刻满英烈名字的墓碑前,她也会思考:“他们为国家牺牲了一切,我能为国家做些什么?”

  从小学时对军装的朦胧向往,到初中坚定“我要报考军校”的念头,再到高中下定“一定要去”的决心,曾馨的军旅梦想越来越清晰。“从‘想报考’到‘一定要报考’,是那些故事和画面不断推动着我向前走。”她这样说。

  坚实后盾,托举追梦之路

  在曾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家人和学校老师是坚实的后盾。

  外公外婆常说:“军校好,能保家卫国。”父母虽然心疼女儿可能面临的艰苦,但从未反对过她的选择,只是默默支持。学校老师更是敏锐地捕捉着她备考路上细微的情绪波动,适时送上鼓励。

  这份支持,在紧张的高三岁月里显得尤为珍贵。“那段时间,成绩波动让我很焦虑,妈妈却从不给我施压,每次考砸了,她只会轻轻说‘下次考好点就好’。”曾馨回忆道,“她越是这样云淡风轻,我内心那份‘要争气’的念头就越发强烈。”曾馨深知自己并非“边玩边学”的天才型选手,唯有以勤补拙,用整理错题的细致和向同学请教的谦逊,在书山题海中一点点奋力追赶。

  高考成绩揭晓,609分的总分让她离梦想更近了一步。“但听说近两年军校分数线涨得厉害,填志愿时心里确实有点忐忑。”尽管如此,曾馨没有丝毫犹豫,“因为这是我长久以来的梦想。”在平行志愿栏里,她坚定地填报了军校。谈及可能面对的艰苦,她语气平静而坚定:“知道啊,但能为国家做事,累一点又怎样?”

  等待录取结果的那几天,是曾馨记忆中最煎熬的时刻。“系统显示‘已投档’,但迟迟没有最终结果,心一直悬着。”7月12日晚上,一家人正围坐吃饭聊天,她随口说“再查一次吧”。当手机屏幕上清晰地跳出“录取”二字时,她愣了几秒钟,随即激动地跳了起来。爸爸妈妈在一旁看着,眼眶也湿润了,一家人沉浸在巨大的喜悦中。

  未雨绸缪,积聚青春力量

  “从什么时候开始跑步的?”面对提问,曾馨笑说,中学时就常利用课余时间去操场跑步、在宿舍跳绳。高考结束第二天,她就成了体育馆的“常客”。“听说军校体能考核严,我不想掉队。”曾馨想尽量早一点、多一点为自己的部队生活打好基础。

  暑假在家里,曾馨也主动承担起买菜做饭的任务,跟着网络教程学习厨艺。“以后在部队,得先照顾好自己,才能更好地照顾别人、服务集体。”她把这份朴素的道理,融入日常生活的点滴中。练习了十几年的古筝和书法,也成为她调节心态的好方法。“心烦的时候,弹弹古筝,写写字,心就能静下来。”她说。

  这个暑假,除了体能锻炼和生活技能学习,曾馨还开始研究起传统工艺,经常跟着视频学习制作非遗缠花和琉璃发簪。“动手能力对以后的专业学习或许也有帮助。”她一边跟记者分享自己的观点一边展示手机里的作品照片。记者看到,照片里簪头玲珑剔透的琉璃发簪,透过屏幕折射出细碎的光芒。而眼前这双既能握笔答卷、执簪创作的灵巧之手,亦已悄然积蓄着力量,随时准备稳稳地拿起钢枪,扛起属于军人的千钧重担。

  谈及对“军人”职业的认识,曾馨的理解深刻而内敛:“军人不仅是冲锋在前的勇士,更是默默奉献的基石。”这份认识最终指引她报考了军事能源工程(油料保障)专业。

  “我专门研究过,油料保障是维系钢铁洪流的生命线,就像‘战场血脉’。”她的语气带着虔诚的郑重,“特别是看到那些‘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中的后勤尖兵的事迹后,我更加确信:我想做的,正是为前方战友筑牢最坚实的保障线。”说这话时,她亮如晨光的眼神和脸上的汗滴,昭示着一段精彩的军旅芳华即将开启。

  武警广西总队桂林支队战士万世学:

  汗水浇灌强军路

  7月29日,武警广西总队桂林支队运动会赛场硝烟弥漫。发令枪响,下士万世学如离弦之箭冲出起跑线,在跑道上划出一道迷彩闪电,在400米跑个人赛中以绝对优势率先撞线。这枚沉甸甸的金牌,只是他当日征战的序章。随后,他还与战友协力夺得4×400米接力跑亚军,并在个人100米跑角逐中斩获亚军。赛场上的风驰电掣,是这位年轻士兵无数次向极限挑战的生动写照。

  然而,闪耀在运动场上的光芒,仅是万世学军旅生涯的璀璨一刻。入伍仅三年,这位兵龄不长、年龄不大的战士,胸前已缀上两枚沉甸甸的个人三等功奖章!他还两次获评“四有”优秀士兵,两次荣获嘉奖;在总队基础训练创纪录竞赛中夺得“400米跑”季军;更在竞争激烈的总队战救骨干集训中拔得头筹。

  能交出如此精彩的答卷,万世学有何过人之处?

  淬火成钢,拼搏是最硬核的勋章

  “小时候我就好动,整天跑来跑去。”训练场旁,万世学打开了话匣子。学生时代,他便显露出对体育的执着与天赋。高二那年,他成为一名体育特长生,从校级赛场到市级竞技场,他不断突破极限,屡获佳绩,最终将国家二级运动员证书收入囊中。体育赋予他的不仅是健硕的体魄和奔跑如风的能力,更是深植于心的“奋勇向前、永争第一”的精神烙印。

  “其实,我选择体育这条路,也是想为日后当兵打基础。”万世学的从军信念,源于家庭的熏陶。舅舅和大伯都曾身着戎装,军人的形象与荣光在他心中早早扎根。怀揣着这份炽热的梦想,2021年9月,他毅然投身军营。

  新兵连中,长期体育训练铸就的卓越身体素质和坚韧意志,让他迅速在新兵群体中脱颖而出。他不仅自己训练成绩优异,课后还主动帮助战友纠正动作。新训班长宋伟对他印象深刻:“这小子,有股子闯劲,以后肯定是个好兵。”他这股冲劲很快在首次重大考核中爆发。在武警部队组织的3000米跑考核现场,万世学以10分15秒的优异成绩率先冲过终点线。

  下队后,万世学的训练热情未减分毫,在强军征程上笃定前行。因表现突出,他被推荐参加预提指挥警士培训。中队长李思洋这样评价:“这小伙子目标很明确,就想在部队长期服役,特别肯吃苦,有韧劲。”

  然而,通往优秀的道路并非总是坦途。军事地形学、识图用图等理论课程对于文化底子相对薄弱的万世学来说,成了必须翻越的“高山”。面对挑战,他没有退缩,展现出惊人的韧劲和钻劲。熄灯后,学习室的灯光下常有他加班加点背记公式、图标的身影;训练间隙,他追着班长和战友虚心请教,刨根问底。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结业考核中,他凭着扎实的知识储备,在理论科目中考取了98分的优异成绩,军事体育更是达到了象征顶尖水平的“特三”级标准。最终,他以培训总评第一名的佳绩证明:军人的优秀,不仅在于体能的强悍,更在于静心钻研、攻坚克难的强大定力。知识,同样是他守护使命的利刃。

  向险而行,守护是最深情的告白

  如果说赛场锻造筋骨,课堂武装头脑,那么直面灾难现场的生死考验,则是对军人灵魂最深层的淬炼,让他刻骨铭心体悟到肩头那“守护”二字的千钧之重。

  入伍以来,2022年10月森林火灾救援及2024年6月抗洪抢险这两次救援任务让万世学记忆深刻。这两次直面生死的考验,让他真正读懂了军人的内核,掂量出责任担当的分量,更深刻理解了身为党员的神圣职责。

  “2022年10月17号凌晨3点,我们在睡梦中被紧急集合哨惊醒……”万世学回忆道,当时桂林某地突发森林大火,他和战友们星夜驰援。在执行任务过程中,有一幕让他印象深刻:疲惫的官兵正蹲地匆匆吃晚饭,突然接到山头明火复燃的警报,他和战友们扔下碗筷,抄起水桶就冲向浓烟滚滚的山林。夜幕如墨,山路崎岖,战士们深一脚浅一脚,依靠呼喊声辨识方向,奋力挺进。荆棘和尖利的树枝不断撕扯着他们的作训服和手臂。火魔终被扑灭,下山时,他们的衣服已破烂不堪,手臂布满渗血划痕。“那一刻,我真正懂得了‘守护’二字的含义。”

  “去年6月桂林发生洪涝灾害,我随队奔赴灾区转移被困群众。在一栋被洪水围困的居民楼前,当等待救援的群众望见我们时,脸上的恐慌不安瞬间被激动和希望替代。”万世学说,“任务后期参与清理淤泥时,我看到受灾居民脸上真挚的笑容,一种强烈的职业自豪感油然而生。”

  万世学告诉记者,在他看来,军人的职业核心,就是“守护”。无论是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还是在抗震救灾、防洪抢险、疫情防控等一个个危急关头,军人永远是那支冲在最前线、守护在最险处的钢铁力量。

  抗美援朝老战士李渭清:烽火淬炼赤子心 岁月传承英雄魂

  7月28日下午,记者来到桂林市象山区一处安静的小区,叩响抗美援朝老战士李渭清的家门。一位年逾九旬的老者,身着洗得发白却依然挺括的旧式军装,胸前佩戴着数十枚象征无上荣光的徽章,如同历经风霜却巍然屹立的青松,正以军人最标准的姿态迎接记者一行的到来。

  李渭清老人是原第三野战军的战士,先后参加过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获得过“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等多项荣誉。

  “欢迎你们,快请进!”老人热情地打招呼,虽已年近百岁,脊背却挺得笔直,仿佛是在接受检阅的士兵。

  战火淬炼的人生信条

  步入屋内,环顾眼前这间朴素的居所,满墙的照片与勋章错落排列,无声诉说着主人饱经风霜的过往。

  落座后,李老并未急于诉说往昔,而是从抽屉里取出一本纸质已然泛黄、边角被反复摩挲得光滑的笔记本,从中抽出已松动掉落的一页,上面是工整有力的字迹:“把忠心献给祖国,把孝心献给父母,把诚心献给他人,把信心献给自己,把爱心献给别人。”字字如刻,力透纸背。

  “这是我这些年一点点琢磨出来的。”老人手指缓缓抚过字句,“当兵打仗,保家卫国,那是本分的‘忠’;父母生养不易,活着尽孝心,走了守孝道,这是‘孝’;待人接物,要实实在在,不欺心,这是‘诚’;自己做事,得信自己能做成,这叫‘信’;最后,心里头总得装着点别人,能帮就帮一把,这就是‘爱’。”他平静的语调里蕴含着磐石般的力量,这“五心”信条,是他从战火硝烟到和平岁月始终奉行的朴素真理,也是他给青年一代的斩钉截铁的箴言。

  刻入骨髓的忠诚与伤痛

  回溯战争年代,老人的讲述瞬间将记者的思绪拽回到1950年的鸭绿江畔。朝鲜战争爆发后,为支援朝鲜、保卫新生共和国的安全,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入朝作战。

  作为第一批赴朝作战的战士,李老清楚地记得战场上敌我力量的悬殊:敌军的先进武器如黑云压城,钢铁巨兽的轰鸣撕裂长空,炮火像犁铧般掀翻阵地。而我们的战士,凭着简陋落后的装备和英勇无畏的精神与敌人进行生死决战。老人的声音裹着岁月的厚重,描述着战友们浴血拼杀的场景:“硝烟弥漫中,每一个人都舍生忘死,为了身后的祖国与人民,把生死抛在脑后。”

  在老人的讲述里,毛岸英、邱少云、黄继光等英雄的名字也变得立体而灼热。话语间,老人流露出七十多年光阴未曾稍减的对战友深深的缅怀和悲痛之情。

  当年的战火也在李老身上刻下永恒印记:眼睛、手关节、腿部都有伤痕,一颗取不出的子弹至今仍嵌在体内。那些被他轻描淡写带过的伤疤,每一道都是为国奋战的热血印记,是撑起民族脊梁的坚韧证明。

  烽火精神照亮未来

  尽管已是九十多岁高龄,李渭清老人胸中那团为信仰燃烧的火焰从未熄灭。他思维清晰,始终关切着人民军队的建设与发展。

  近年来,他多次精神矍铄地走进武警桂林支队的军营,走上桂林多所中小学的讲台。“每次去部队,看到战士们生龙活虎,装备精良,我心里就特别踏实,也特别欣慰!”李老对现在的军人充满期许,“(他们的)条件比我们当年好太多了,但军人保家卫国的根本没有变。希望他们珍惜这身军装,练就过硬本领,更要牢牢记住——”此时,他语气加重,“忠诚是军人的命根子!无论武器多先进,忠于党、忠于人民的赤胆忠心永远排在第一位!技术要练精,但思想根基更要扎牢!”

  在与李老的交谈中,记者感受到,他深深地知道,自己代表的不仅是个体的荣光,更是人民军队光辉的“历史”。那些用生命和热血凝成的信念——对祖国的绝对忠诚、对人民的无限热爱、在艰难困苦面前的勇毅担当、对廉洁自律的坚守——正是滋养当代军人和青年一代宝贵的精神财富。

  采访结束时,夕阳的金辉温柔地洒满窗棂。记者一行起身告别,李渭清老人执意送至门口。

  站在电梯口回望,老人那挺立如松的身影,正稳稳立于门框之中。他缓缓抬起右手,以一个跨越了七十余载时光却依旧标准、庄重的军礼,无声地作别。那一刻,他仿佛是一座连接着烽火过去与光明未来的精神桥梁,又似一株深深植根于中华大地的老树,以毕生的忠诚与最质朴的信念,为后来者撑起一片精神的浓荫。


责任编辑:李毅兰
热门评论
暂无评论,快去评论吧。
网友评论
0条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