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桂林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8%
增速高于全国1.4个百分点
本报讯(记者徐莹波 实习生宋宛欣)今年以来,我市坚持实干为要、创新为魂,用业绩说话、让人民评价,深入实施新一轮工业振兴三年行动和“人工智能+制造”行动,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做强产业园区发展主阵地,全力开展工业项目建设攻坚,实施优势产业“串珠成链”行动,推动产业链协同升级,全市工业经济保持平稳健康发展。据统计,1—6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8%,增速高于全区0.1个百分点,高于全国1.4个百分点,高于去年同期1个百分点,彰显出强劲的发展韧性。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上半年,我市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及人工智能、先进装备制造等七大重点产业,建立“链长+链主+专班”机制,持续加大产业创新力度,着力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七星区高性能橡胶制造产业集群获评自治区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电科院的“功能性膜材料研究开发和制造中试平台”入选首批工信部重点培育中试平台。同时,我市以实施“人工智能+制造”行动为契机,加快推进“智改数转”,引进商汤科技等一批人工智能企业,夯实人工智能算力底座。光隆科技、福达股份等28家企业的12个人工智能产品、3个垂直领域模型、13个“人工智能+制造”分别入选2025年广西人工智能产品、垂直领域模型和“人工智能+制造”典型应用场景、典型案例。
工业项目是经济增长的“压舱石”。上半年,我市打响了工业和产业园区项目建设攻坚战,围绕“开工、竣工、在建、储备”清单精准发力。东衡桂林制造基地(三期)等113个项目顺利开工,低温节能罗汉果高效提取纯化技改工程等89个项目如期竣工,形成“开工一批、竣工一批、储备一批”的良性循环,为产业链补链强链提供了坚实支撑。
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依托市领导联系协调服务机制、实体经济调研服务机制,全市各级各部门靠前服务,及时解决企业“用工、用地、用能、融资”等需求,帮助企业加快发展。市工信局紧盯“扩大生产、扭负为正、新建上规达产、拟投产上规”四类企业,强化协调解决困难问题;认真落实“企业吹哨,工信部门第一时间报到”工作机制,召开17县(市、区)规上工业企业和临规企业座谈会,解读自治区工业经济稳增长政策,帮扶指导临规工业企业。
政策红利的精准送达让企业获得感持续增强。上半年,我市工业企业获自治区34项扶持资金共2.18亿元;我市为企业输送产业工人超万人,向金融机构推送近30家企业、300余个项目的融资需求,为企业发展扫清障碍。另外,上半年,4家企业入选2025年广西智能制造标杆企业,13家企业入选2025年广西数字化车间,均排名广西各设区市第一;累计培育自治区级智能制造标杆企业12家、智能工厂示范企业44家、数字化车间50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