禄坊村:千年文脉从河而来

来源: 桂林生活网-桂林日报 2025-02-24 10:21:21 我来说说 阅读

  图①:透过岩洞看洞外的漓江风光。

  图②:村中遗留的老物件。

  图③:村中古井。

  图④:因重要的考古价值,父子岩遗址于2019年被列入第八批国保单位。

  □本报记者胡晓诗 文/摄

  雁山区柘木镇的禄坊村也许是桂林历史最悠久的传统村落,早在5000年前,这片相思江与漓江的交汇之地就孕育出了重要的“两河文明”——父子岩新石器晚期的古文明,这里曾庇护桂林先民居留,留下了深刻的桂林史前轨迹。千年之后,禄坊村再凭两河之利,发展商品生产,成为桂柳运河东渠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史前桂林人的家园

  沿漓江顺流而下行至雁山区柘木段,可以看见一座孤峰兀立江畔,山下有洞,这就是父子岩。

  漓江之上不乏传说,父子岩亦如此。相传古代有一对父子均为造船技术能手,不愿受强权压迫而遁入山中,久而化为洞中两块石头,岩洞以此得名。而在禄坊村老人的口中,众人在一次扒龙舟时不幸遇难,仅有一对父子得以生还,并在此上岸,故而得名。

  记者在禄坊村村委副主任黄继财的带领下,穿过一荒废的农家乐,来到了父子岩所在山的西麓。父子岩是一座东西贯通的岩溶洞穴,西南侧洞口连接陆地,呈宽敞的拱形,站在此处望去,东面山洞的形状就像天然画框,框起了一幅碧波荡漾的自然画卷;东侧洞口濒临漓江,形状狭长,这里可以看见漓江与相思江两江交汇,水面宽阔,山水氤氲。站在西南侧洞口处,黄继财说道,农家乐的经营者曾遇见过游人在这里捡到石斧。诸如此类的故事一直在民间流传,更为父子岩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据《中国文物报》报道,父子岩遗址于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发现,2008年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在漓江流域专题调查中再次确认。2014至2016年,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桂林甑皮岩遗址博物馆、桂林市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院组成联合考古队,对父子岩遗址进行了连续三年的考古调查与发掘,终于揭开了这里的真相。

  从考古发掘材料综合各类型堆积出土遗物分析,父子岩遗址可分为三期。考古发现有灰坑、墓葬等遗迹现象及出土大量的玉器、石器、骨器、陶器等遗物,遗存面积约10000平方米。遗址年代从新石器时代晚期一直延续到商周时期,距今约5000—3000年,为广西首个洞穴与河旁台地堆积、坡地堆积、岩山堆积并存且年代互有差异的古文化遗址,也就是说,桂林先人如何走出洞穴,逐步发展为原始部落,这里提供了清晰的演变证据。

  背水而行,出洞下坡是一块平地,明显能看出这里是喀斯特地形的河旁台地地貌,环顾四周,三面环山,遍栽果树,微闻犬吠,很难不为古人类巧妙群居于江河交叉口山湾和山体之上,居高向阳获取江河鱼类和土地森林的人居生存智慧折服。原来,史前古人早在桂林山水间,过上了悠然自得如《桃花源记》中的生活。

  专家在报道中指出,堆积中发现的房基、用火遗迹、墓葬、灰坑等,是目前研究桂林史前人类走出洞穴后的聚落形态、发展模式、埋葬习俗等的唯一材料;出土的各类型各纹饰陶器、凹刃石锛、石钺等众多遗物与周边地区同时代遗物有较大相似性,遗址文化面貌与湖南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商周时期文化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证明两者存在着密切的文化关系,为研究当时南岭南北史前文化交流与融合提供了重要的资料。而规格等级较高的玉管、玉镯、穿孔石钺等文化遗物及其切割、钻孔、打磨、抛光等精湛高超的工艺技术,更是对研究桂林、广西乃至岭南地区技术进步、文明产生、社会形态的演化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没有发明房屋之前,天然洞穴是为人类提供庇护和生活的重要场所,其中常常保存有许多古生物、古人类的化石及文化遗存等,是考古学家研究生物、人类演化和迁徙以及古文明发展的重要宝库。桂林的喀斯特地貌分布着众多洞穴,也因此成为发现洞穴遗址最丰富、最集中的历史文化名城。据文物普查数据,桂林岩溶地区共发现洞穴遗址70余处。特别是以宝积岩、大岩、甑皮岩、父子岩这些遗址为代表,共同构建起比较完整的桂北地区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到新石器时代乃至商周时期的文化发展框架和序列,确立起桂林史前文化发展的标尺。

  2017年6月22日,中国南方史前考古暨桂林父子岩遗址发掘学术研讨会在桂林举行。研讨会上正式发布:桂林父子岩遗址首次发掘出凹刃、石锛等具有明显新石器晚期时代特征的文物,填补了桂林地区在甑皮岩遗址之后史前至商周阶段的历史空白。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陈星灿在致辞中评价道:“以广西甑皮岩、大岩、父子岩遗址为代表的桂林史前文化,对于探索华南地区的史前文化及其与长江流域、东南亚地区史前文化的交流具有重要学术意义。”

  正是父子岩有着极高的考古价值,2019年,父子岩遗址被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目前雁山区唯一的国保单位。

  桂柳运河从这里启航

  或许是继承了父子岩先人心灵手巧的基因,在采访中记者也了解到这样一种说法,禄坊村曾是榨油坊、砖瓦窑坊、修造船坊、竹木漆器坊、陶坊和染坊等作坊的聚集地,村民大部分是从湖南、江西、福建等地迁徙而来的匠人后人。这里因始建时呈六方形得名“六方”,正是因作坊较多,取谐音改为“禄坊”。

  关于禄坊村是各类作坊汇集之地的说法,记者并没有查找到相关的资料,村中也很难找到留下来的历史痕迹。但记者认为,此说法并非完全无道理,禄坊村处在两河交汇处,从这一地理位置来看,这里先天具备成为作坊村的条件,而桂柳运河的开凿,更是放大了禄坊村的区位优势。

  关于桂柳运河的最早记载,见于《新唐书·地理志》:“桂州临桂县……有相思埭,长寿元年(692年)筑,分相思水使东西流。”桂柳运河历史上称为相思埭,又因位于灵渠的南面,亦称南陡河。《临桂县志》有评价“北有灵渠,南有陡河”,这也说明了桂柳运河与灵渠一样,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它沟通了漓江和柳江,增强了中央政府对西南边疆的统治,同时兼具灌溉和调洪的作用。

  桂柳运河开凿于今临桂区会仙镇境内,水源来自会仙镇狮子岩及附近山涧溪流,汇分水塘,东流至相思江,入漓江;西流折入鲤鱼陡至永福洛清江汇柳江,全长30余里。就是这短短的数十公里,大大缩短了桂林通往柳州的水路航程。《广西通史》称,运河开凿前,桂林至柳州的水路运输,系由漓江经梧州,溯西江上桂平,北上黔江,又经象州入柳州,航程千余里。运河开通后,从桂林至柳州全航程仅300公里。

  为平定“三藩叛乱”及少数民族的反清起义,加强中央对边疆的控制,清政府组织了七次大修桂柳运河,使运河运力得以提升,保证各种军需物资及时送达。当社会局势逐渐稳定后,运河自然就运用到了商品货物的运输中。对此,两广总督对桂柳运河给予了充分的评价:“若乃舟楫之便利,惠贾通商……自鲢鱼陡而西,直际黔省之古州。”

  有学者研究得出,自桂柳运河开通后,很多中小城镇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相思江与漓江汇合处的柘木,相思江与洛清江汇合处的苏桥,以及运河流域的雁山、会仙、罗锦、六塘等城镇的规模都迅速扩大,有的甚至成为广西的重镇,比如现在大家熟知的大圩。在这些城镇的带动下,周边农村的商品生产逐渐发展,处在柘木与大圩之间的禄坊村,想必也会受到影响,开始为城镇提供越来越多的产品,汇聚众多能工巧匠。

  其实,禄坊村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过去。这里曾是国家级抗美援越后方国际医院南溪山医院最初选定的地址,因屡屡有美军的飞机前来侵扰,后为防备美军飞机的轰炸,医院地址才改到现在的南溪山一带。

  在浓浓的人间烟火气中,禄坊村形成了独特的民风民俗。过去,这里有着扒龙舟,供奉金角老龙王的习俗;到了农历八月十一这天,家家户户更会邀请亲朋好友到家中吃席,欢度这一传统节日。

  随着时间的逝去,村民记忆中的“年俗”也渐渐淡去。如今,村中又响起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桂林渔鼓的阵阵弹唱。近年来,雁山区柘木镇在桂林渔鼓代表性传承人的指导下组建了柘木镇渔鼓队,队员们自编自排,创作出许多贴近时代、贴近生活的原创作品,如《乡村振兴人人夸》《文明花开更鲜艳》等,让传统村落的文化传承生生不息。

  路书

  地图软件搜索“禄坊村”即可。可以先导航到“父子岩”,探秘这处漓江边的古人类遗址,感受人类文明的跋涉,但目前父子岩周围仍有村民居住,不时会锁上大门,要注意游览时间,与村民做好沟通。游览完岩洞,可以再到村中参观。在记者看来,禄坊村的自然风光较古民居建筑更有看点,在六坊洲前,有一大片不逊于乌桕滩的乌桕林,是一处尚未开发的宝藏地,每到冬季,乌桕树便换上艳丽的红装,深浅不一的红色交织在一起,如漓江边的一抹红霞。这里的江边也是绝佳的露营地,有平坦的鹅卵石河滩可供露营,可以看见白鹭在不远处的洲岛上蹁跹起舞。游玩时注意爱护环境。

  (记者胡晓诗 整理)


责任编辑:李毅兰
热门评论
暂无评论,快去评论吧。
网友评论
0条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