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桂区两江村:非遗板凳龙 欢乐迎新年

来源: 桂林生活网-桂林晚报 2025-01-15 14:42:12 我来说说 阅读

  改良后的板凳龙融入彩调扇花元素。

  每条板凳龙由三个孩子“组成”。

  板凳龙“出游”。

  孩子们舞动板凳龙,迎接新的一年。

  ■开栏语

  跨入2025年,蛇年春节的脚步也近了,乡村又热闹了起来。纷繁多彩、热闹非凡的年俗,总是在广袤乡野中最先登场,乡土之间,除旧布新、迎春接福、团聚庆贺等老传统依然隆重,将过年“氛围感”拉满,仿佛在提醒着所有人,年味不仅仅是喜庆的味道,也是家的味道、故乡的味道,还是年俗文化、非遗传承的味道。新年之际,本报记者走访广大乡村,并从今天起推出新年走基层特别报道——村有“年味”,邀请大家一同感受乡村年味,分享乡村过年故事。

  新年伊始,“咚锵咚锵”的锣鼓声在临桂区两江镇两江村敲响,为了庆祝新年的到来,自治区级非遗两江板凳龙第四代传承人谢龙妹跟孩子们舞起了板凳龙,欢乐迎新年,传承非遗文化。

  记者在现场看到,一共有赤、橙、黄、绿、蓝共5条板凳龙,每条龙由3个孩子组成,前面两人各执板凳一条凳腿,另一人手执另外两条凳腿,他们相互配合,跑、动、钻、翻。5条“板凳龙”上下翻滚、跳跃,在一群小鱼虾灯的簇拥下,伴着铿锵有力的锣鼓声,舞出勃勃生气和阵阵欢乐。

  据介绍,板凳龙以板凳为基础,绑扎上龙和装饰,故此得名。板凳龙发源于清朝嘉庆年间的两江镇,距今已有两百年的历史。村里的老人说,当时镇上有名人称“麻婆子”的奇女子,为了在正月迎接出嫁的姐姐回门,她和弟妹便用自家的板凳当龙身,用稻草扎成龙头装饰制作了“板凳龙”,再用纸糊了虾、鱼、蟹的灯笼,让它们在板凳龙身旁游走护驾,以这样一场别开生面的方式迎接姐姐回门。

  板凳龙的表演形式与舞龙、舞狮相似,只不过“龙”身是扎在双人板凳上。两江板凳龙从民间习俗不断演变,将游戏、体育、舞蹈融为一体,具有浓郁的乡土情趣,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

  谢龙妹是临桂两江镇两江村人,同时也是自治区级非遗两江板凳龙的第四代传承人。她师从广西著名彩调艺人、桂林流派继承人谢济舟。谢济舟是两江人,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便开始琢磨如何改进板凳龙。他把彩调中的扇花、台步等艺术表现形式融入板凳龙的表演,在音乐上又吸取了桂剧的鼓点。此外,他还把板凳龙所使用的板凳进行了改良,从四脚改为三脚的板凳更便于舞动。在他的努力下,板凳龙更具艺术性和观赏性,逐步形成了独有的表演风格。

  经过了一代代民间艺人的不断创新和日积月累的艺术沉淀。2008年两江板凳龙被列为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2011年板凳龙自治区级传承基地在两江镇挂牌,近年来,两江镇政府也加大了对板凳龙的发掘和保护传承。

  “我经常到两江小学、新龙中学上板凳龙课程,也希望板凳龙在更多年轻人中间不断传承。”谢龙妹说,为了不让这项传统技艺失传,她一直从事板凳龙编排、演出工作,且积极参与授课与教研工作,致力于培养更多的非遗技艺人才。

  在谢龙妹的帮助下,两江镇中心小学于2021年秋季学期开设了板凳龙兴趣班,并成立了舞龙队,每周都开设板凳龙课程,孩子们对此有着极大兴趣。现在,该校也正探索将板凳龙舞改编成板凳龙操,并融入大课间。

  据了解,在2024年临桂区戏剧艺术节活动中,两江小学融入板凳龙文化的戏曲节目零零落《两江板路花样多》荣获一等奖。孩子们先后登上了红尖尖电影、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元旦迎新晚会、桑葚节展演等大舞台。

  两江镇中心小学校长周江霞表示,新的一年,希望通过让孩子们“零距离”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让更多人走近非遗、了解非遗、传承非遗,助推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记者周子琪 通讯员胡艺 文

  2、3版图片除署名外均为记者周子琪摄


责任编辑:雷渝
热门评论
暂无评论,快去评论吧。
网友评论
0条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