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水煮菜能瘦?7大减肥谣言,你踩坑几个

来源: 桂林疾控 2024-03-26 10:14:00 我来说说 阅读

  “江湖上”流传的减肥方法

  不靠谱的还真不少,刚从这个坑里爬起来转眼又栽进了那个坑,让减肥大业屡屡失败。今天,我们一起来打假,让减肥少走弯路

  只吃水煮菜能减肥?

  结论:只吃水煮菜不一定能让你减肥,却可能导致营养不良,危害身体健康。

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分析:减肥的关键是控制能量的收支平衡,只有能量摄入小于能量支出,才能减肥。只吃水煮菜,但如果吃的特别多,还吃很多能量比较高的菜,比如土豆片、山药片、藕片等淀粉含量高的蔬菜,能量同样很高,也会长胖的。

  而且,不吃肉蛋奶、水果等食物,只吃水煮菜,无法满足身体所需的全部营养素,最后可能会导致营养不良,影响身体健康。

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水果热量低

  吃水果可以减肥?

  结论:吃水果不一定能减肥。即使是热量不高的水果,吃太多也会增肥。

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分析:单纯吃水果不一定能圆减肥梦。

  首先,水果虽然热量相对不高,但大多数还是含有一定数量的碳水化合物,如果真的吃很多,一样也会导致体重增加。

  其次,如果长期只依靠水果来减肥,可能会导致营养不良和身体健康问题。

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吃辣可以减肥?

  结论:吃辣不一定能减肥,而且很多辣的食物能量高,更可能让你变胖。

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分析:很多人吃辣后,会感觉身体发热、脸红、出汗、脸红……跟运动后的感觉很像,就认为是吃辣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帮助消耗更多热量,就能减肥了。

  事实上,这种出汗和运动消耗热量完全是两码事。

  人们吃辣椒感觉到辣,并不是一种热感,而是痛觉。辣椒中的辣素主要成分是辣椒素,当人体摄入辣椒后,辣素会刺激神经,导致体温升高,汗主要是为了散热,跟运动代谢消耗脂肪完全不一样。

  虽然辣椒素也有一定的热量消耗和促进新陈代谢的作用,但仅靠平时吃饭的量,增加的那点能量消耗简直是九牛一毛。而且,辣的食物油多盐多,味道好,容易多吃,无法达到减肥效果。

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吃某种食物

  吃的越多瘦的越快?

  结论:没有任何一种食物可以保证吃得越多,瘦得越快,减肥的核心还是得看总体能量的摄入和消耗差。

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分析:减肥的关键是控制总体热量摄入,确保消耗的能量大于摄入的能量。即使是一些被认为有助于减肥的食物,如蔬菜或水果,吃得太多也会导致热量摄入过多,最终也会体重增加。

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吃欺骗餐

  能够提高基础代谢?

  结论:长期依赖欺骗餐可能导致体重反弹和代谢问题,不建议作为减肥策略。

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分析:欺骗餐是指在连续一段时间的相对低热量低油脂低碳水饮食之后,挑选一个相对固定的时间给自己来一次高热量高碳水的饮食。

  然而,科学研究并未明确证明欺骗餐能够提高基础代谢。实际上,过度摄入高热量、高碳水化合物的餐食可能会导致能量过剩,最终导致体重增加。虽然欺骗餐可能会在短期内导致代谢率的暂时性增加,但长期依赖欺骗餐可能会导致身体对热量的调节机制失调,进而影响基础代谢率。

  另外,欺骗餐往往会打破日常的节食规律,可能会影响人们对于饮食的控制能力,增加暴饮暴食的风险,最终导致体重反弹。

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吃完饭后再吃XX食物

  能抵消热量、吸走脂肪?

  结论:吃完饭后再吃某些特定的食物并不能抵消热量或吸走脂肪,只会进一步增加能量摄入,更容易长胖。

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分析:有人说,火锅后一杯酸奶,烧烤后一根香蕉,可以抵消热量、防止肥胖。

  要知道,酸奶、香蕉等食物本身并没有特殊的热量抵消或吸脂作用。而且,它们本身的热量就不低,比如,一杯200毫升酸奶的热量大约有150千卡,一根100克左右香蕉的热量大约为97千卡,吃下去只会增加能量摄入,反而更容易长胖。

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液断减肥法”

  喝着喝着就瘦了?

  结论:“液断减肥法”是一种极端的减肥方法,通常指只喝水或其他液体,不进食固体食物。虽然可能会导致短期体重减轻,但这种减肥方法存在严重的健康风险。

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分析:首先,长期只依靠液体摄入会导致营养不良,因为喝水只能给身体提供水,身体赖以生存所需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等营养素都没有,就很容易导致代谢紊乱、免疫力下降、肌肉流失等健康问题。

  其次,如果只喝水,还会影响身体的水电解质平衡,导致脱水和其他健康问题。

  因此,长期依赖液断减肥法来减肥是不可取的。

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推荐阅读

  阳性!男子发烧半个月以为是流感,只因爱吃这个

  事关预制菜,六部门发文!

  警惕!使用不当“神器”变“凶器”,近期很多人都在用

  来源:广西疾控、科普中国、科学辟谣


责任编辑:李毅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