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零碳绿电联盟”亮相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 广西零碳故事,向世界讲述

来源: 广西日报 2025-11-28 16:58:21 我来说说 阅读

  广西桂林市兴安县摩天岭风电场,风力发电机与云海构成一道靓丽的风景线。马华斌/摄

  2025年10月,全国首个大容量钠离子电池储能电站扩容升级。梁磊/摄

  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 梁菁惠 通讯员 韦 露 林巾琳 罗 帅

  当地时间11月19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十次缔约方大会(COP30)中国角特色活动上,南方电网广西电网公司副总经理孙春日站在演讲台前,向世界展示了一份来自中国广西的“绿色答卷”——桂林零碳绿电联盟应对气候变化的创新实践,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桂林零碳绿电联盟”何以亮相COP30这一全球气候治理的最高会议?

  答案,深植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体现在广西能源电力行业从“电力资源配置者”向“低碳资源配置者”的主动蜕变中。

  2024年,一个创新的探索在广西落地:广西电网公司牵头,联合能源电力、高校、科研机构等63家头部企业单位,共同成立了中国能源电力领域首个绿色转型产学研用融合的公益组织——桂林零碳绿电联盟。

  它的诞生,打破了传统能源治理中“单兵作战”的困局,通过链长企业有效联动上下游,构建起“源网荷储”全链条区域协同平台,搭建起一个开放、协同的新能源发展生态圈,有力推动能源结构绿色转型。

  “每4度电中,超过3度是绿电”——这不是遥远的愿景,而是广西正在发生的现实。

  2024年5月,我国首个大容量钠离子电池储能电站——伏林钠离子电池储能电站在南宁建成投运。今年10月,该电站进一步扩容升级。

  “电站年充放电次数可达600次,每年可新增消纳风光电量约3000万千瓦时,大幅提升系统调节能力和消纳水平。”南方电网广西电网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这相当于减少标煤消耗9000吨、减排二氧化碳1.35万吨,能满足约2万户家庭一整年的用电需求。

  作为联盟链主企业,广西电网公司加快推动能源结构深度重构。广西能源从过去以水火电为主,发展为风光水火核储全品类电源的多元供给格局。

  目前,新能源成为广西装机第一大电源和最主要的增量电源,新能源装机占比居中国南方区域首位,非化石能源统调发电量占比提升至85%。

  与此同时,一张强大的绿色电网正加速织密,为绿电稳定输出提供保障。

  联盟成员紧密协作,共同推进以清洁低碳为核心特征的新型电力系统建设。

  一方面,应用全球首款电力系统智能仿真专业大模型——“大瓦特·驭电”,为低碳网架规划提供精准的“智慧大脑”。这个“大脑”可精细化到按小时分析制定全年至少8760个电网调度运行方式。

  另一方面,将电网节能设备占比提升8.4%,构建全链条绿色供应体系并融合全流程管理,推动电网与自然和谐共生。

  当绿色电力被高效地生产与输送,如何让其价值在市场中充分涌动,转化为“绿色效益”?

  联盟企业共同融入中国南方区域电力市场建设,构建绿色消费生态圈。通过打造适应新型电力系统的清洁能源消纳市场体系,推动实现集中式风电、光伏全量进入市场交易,让绿电在更广阔的范围内优化配置。同时,开展碳足迹溯源等“算碳、管碳、降碳、易碳、碳+”碳矩阵链研究,为企业优化能耗管理献计献策。持续拓展绿电消纳场景,推动虚拟电厂、车网互动、电氢协同等新业态发展成可调度新型主体。

  “目前建成充电桩超1.9万支,覆盖全区92%的行政乡镇,夯实车网互动规模化的基础底座。”南方电网广西电网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电力市场平台,新能源汽车车主在低谷时段充电,不仅更经济,还能享受绿色电力带来的环保效益,实现“环保”与“省钱”双赢。

  在桂林漓江等景区,新能源游船、游轮和电动竹筏正成为游客“新宠”,映射出一个重要趋势:消费者正在用脚投票,为绿色消费体验买单。

  在广西,电力市场化改革持续深化,推动社会各界参与绿电消纳。今年以来,广西新能源市场化电量达526.88亿千瓦时;绿电交易量达150.55亿千瓦时,居中国南方区域首位。这些数字不仅体现了绿色电力的经济价值,更折射出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协同共进的可持续发展逻辑。

  一项项成果的取得并非“闭门造车”。

  联盟企业联合成立了能源电力院士协同创新中心,在量子量测、无线传能、人工智能、电碳协同等前沿技术方面展开深度合作,打造零碳文旅、零碳口岸、零碳园区等示范。同时,通过“中国—东盟能源学院”和“中国—东盟能源人工智能创新合作中心”的筹建,将人才培养与技术共享延伸至东盟国家,融入全球能源治理大格局,形成跨国能源治理的“朋友圈”。

  应对气候变化,是一场需要远见、定力与系统性转型升级的漫长征程,考验着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智慧。

  在COP30的聚光灯下,桂林零碳绿电联盟的实践向世界传递着振奋人心的信号:从“漓江绿”到“全球蓝”,这条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的实践路径,正为全球气候治理贡献着独具特色的中国方案。


责任编辑:李毅兰
热门评论
暂无评论,快去评论吧。
网友评论
0条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