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降温就伤感?小心“季节性情感障碍”!

来源: 央视网 2025-11-25 11:12:13 我来说说 阅读

  进入11月下旬,全国多地冷空气活动频繁。随着气温降低,不少人感觉自己特别容易情绪低落,甚至不想社交,影响工作,或者总是对奶茶、薯片等高热量食物充满渴望。专家提示,这可能是冬季天气惹的祸,有的人患上了一种名叫“季节性情感障碍”的疾病。面对这种“情绪感冒”,我们该如何及时调整情绪、保持心情舒畅呢?

  每到秋冬,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的临床心理等科室门诊都会迎来就诊高峰,因失眠、抑郁、情绪低落问题前来求诊的患者大幅增加。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副院长孙洪强说,这些患者中不少都是遭遇了季节性的情绪问题,而影响他们情绪的就是秋冬寒冷的天气。它不同于我们常说的 “悲秋”,而是有明确生理基础的情绪问题,20-40岁的女性是高发人群。

  专家解释,‌季节性抑郁是一种与季节变化相关的情绪失调问题,其在秋冬高发的核心因素在于由光照影响大脑分泌的血清素和褪黑素等神经递质变化。其中,血清素是人体的“快乐激素”,负责调节情绪、食欲等多种生理功能,与心理健康密切相关。

  冬天光照减少,血清素水平下降,人体就容易感到情绪低落、焦虑和疲惫。冬季喜好甜食和淀粉类食物,也是因为摄入此类物质对于提升人体血清素有益。而褪黑素是“睡眠激素”。冬天昼短夜长,褪黑素分泌时间延长,就容易出现睡不醒、昏昏沉沉的情况。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李景南还提醒,季节性抑郁的表现可能不仅仅是情绪和睡眠障碍,当人持续情绪低落时,胃肠道也可能会产生不适症状。

  李景南:胃肠道算是人的“第二大脑”,人的情绪状态会释放一些递质影响胃肠道,这些“emo”的情况不仅会影响到胃肠道的运动功能,同样还会影响到胃肠道消化功能。

  临床数据显示,当下遭受季节性抑郁问题的患者人群有增加趋势。孙洪强表示,当情绪低落等情况持续时间较长,影响到正常的情绪和生活,就意味着这已经不仅仅是季节变化带来的情绪波动,需要去医院检查。

  如何才能应对“情绪感冒”,防止短期情绪抑郁发展为疾病?

  对于普通人来说,出现季节性情绪波动时,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来调适。

  增加日光暴露

  每天尽量在白天外出,因为户外自然光可有效调节生物钟,有助于稳定情绪。

  规律作息

  确保每天有足够的睡眠时间,并尽量在固定的时间入睡和起床,有助于减轻情绪波动。

  运动

  适度的体育活动,如散步、跑步等,不仅能提高身体的免疫力,也能缓解焦虑和抑郁情绪。

  维持社交联系

  保持与家人、朋友的互动,避免因寒冷天气或室内时间过多而减少社交,不让孤独感累积。

  情绪管理与自我觉察

  通过绘制心境图、冥想等方式增强自我觉察,帮助识别和管理情绪波动。尝试深呼吸练习,减轻压力,提升情绪的稳定性。

  专业干预不可缺位。对于精神疾病患者而言,科学应对情绪波动,以下干预措施也是必要的。

  专业治疗与预防

  在季节交替前,及时与医生沟通,采取个性化预防措施。

  药物治疗

  抑郁症伴季节性特征的患者,可能需要药物干预,有助于调节情绪。患者应遵医嘱服用药物,不自行调整剂量或停药。

  光疗

  针对抑郁症伴季节性特征的患者,光疗有助于调整褪黑素的分泌,改善季节变化带来的不良情绪。

  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方法包括认知行为治疗、心理动力学治疗、暴露疗法及放松训练等,有助于患者改变不合理的负面思维模式,通过健康的思维方式来调节情绪。

  家庭支持与社交互动

  应尽量保持和家人、朋友的联系,获得情感支持,减轻孤独感,增强应对能力。

  制定应急方案

  明确在情绪不稳定或疾病复发时需要采取的措施,以及寻求帮助的具体方式。

  来源|央视网综合央视新闻、健康中国


责任编辑:李毅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