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到领红包还能做慈善?
配合打卡就有百万扶贫款?
你先别心动
这些“天上掉馅饼”的福利
不仅是诈骗陷阱
更藏着“洗钱”的犯罪深坑
近日,桂林象山警方
一天内连破三起同类型电诈案件
抓获犯罪嫌疑人3人
以真实案例揭开“扶贫款”背后
“洗钱”环节的犯罪面纱
签到打卡能申领150万“扶贫款”?
8月中旬,杨某经朋友介绍,认识了“国家扶贫项目”的公益传播官,对方称无需付费配合工作,便可申领到150万扶贫款。在对方的引导下,杨某先后下载了“同舟共济”、“合美乡村”“百姓实事”等多个APP,并认识了“李主任”。杨某按照要求,每天按时在APP上打卡签到,领取小额红包、米、油等物品。

一段时间后,“李主任”联系杨某,称他的扶贫款名额已经申报下来,但是需要他配合完成捐赠任务,资金才能转到账户。杨某向“李主任”提供了自己的银行卡、身份证等资料,几日后,便有一笔10.3万元的资金转到杨某的账户。杨某在“李主任”指派来的工作人员操作下,分数笔将10.3万元分别转向多个账户,并给了杨某535元好处费。然而,杨某没有等到“李主任”许诺的150万扶贫款,等来的却是法律的严惩。
“慈善捐助”可获168万“慈善基金”?
10月底,冷某在刷手机时看到一则广告,宣称每日打卡签到能参与慈善活动,领取慈善红包。冷某当即点击链接下载了“梦之缘”APP。随后,一个自称为“刘主任”的人联系冷某,并将冷某拉进一个群,告诉她每天在群内签到可领19元红包。在群内,冷某接受了“保密法”学习,连续签到打卡10余天,也顺利领取了“慈善红包”。随后,“刘主任”邀请冷某参加“慈善捐助”活动,称捐钱后可以领取捐助证并获得168万“慈善基金”。“刘主任”告诉冷某,“基金会”会将钱转到她的卡上,她只需将收到的钱捐出去即可,捐款的次数和金额达标后便能收到168万“慈善基金”。

冷某为了领取“慈善基金”,积极参加活动,提供了自己的银行卡账户等信息。11月上旬,冷某的银行账户到账2万元,她按照指示前往银行取现再转到指定账户。因资金来源存疑,该笔现金已被及时冻结,反诈民警也第一时间找到了冷某,展开进一步调查工作。
做捐赠任务即得177万“专项扶贫基金”?
8月底,郭某接到陌生来电,对方自称是扶贫基金工作人员,她此次所负责的扶贫基金发放名单中郭某的名字,按照步骤操作便可以领取177万元国家专项扶贫基金。郭某在对方发来的链接中下载了“圆梦华夏基金会”APP,并提交信息注册了账号。随后,专项扶贫计划负责人“杜主任”联系郭某,称领取177万元扶贫金需要先缴纳税费,在无法直接缴纳的情况下,可以选择做捐赠互助任务来完成,即把收到的钱捐赠到指定账户即可。郭某深信不疑,将自己名下的两张银行卡及身份证账号信息提供给对方。不久后,两张银行卡先后收到两笔资金合计3.5万元,郭某按照要求从银行将钱取出,再转到“杜主任”指定的多个银行账户。郭某操作完成后,询问“杜主任”扶贫款什么时候到账,发现自己已经被拉黑,APP也无法登录,与此同时,郭某的名下的银行卡也被封控。
目前,冷某、杨某、郭某三人因涉嫌掩饰、隐瞒犯罪违法所得已被象山警方依法刑事拘留,案件正在进一步深挖中。
面对不断翻新的诈骗套路和洗钱手段
广大人民群众一定要擦亮双眼
提高警惕,谨防诈骗
同时切勿贪图小利、以身试法
●提高警惕意识,不要下载来源不明的APP或点击不明链接,不要将银行卡密码、短信验证码等重要信息告知他人,精准识别骗局,谨防上当受骗。
●提高风险意识,牢记不能出租、出借、出售银行卡、电话卡或为他人接收、转移来源不明的资金,不要成为被违法犯罪分子利用的“工具人”。
●提高法律意识,切莫心怀侥幸,若因一时贪利,明知行为有违法犯罪风险仍参与其中,最终可能构成诈骗罪,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等犯罪,届时悔之晚矣。(易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