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婷婷
漓江之畔,一次次产业革命打破了人们对山水桂林的传统印象——
中国首台真三轴六面顶液压机在桂林诞生,是继德国和日本之后的世界第三台同类装备;
国内首条规模化民航轮胎生产线在桂林建成投产,实现了我国航空轮胎先进制造从0到1的关键突破;
桂林南药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第二代注射用青蒿琥酯通过世卫组织的药品预认证,成为全球首款通过WHO预认证的“一步配制青蒿琥酯注射剂”;
…………
从先进装备制造到“人工智能+”,从点石成金的新材料产业到追“光”逐“电”的光电子产业集群,“十四五”以来,桂林市以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为统揽,奋力做好强产业文章,着力构建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方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产业振兴迈出了强劲步伐。“十四五”期间,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千亿元大关,2024年达1064.6亿元,较2020年增加241.6亿元。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13.9%,工业增加值对GDP贡献率达32.1%。
向新求变 构建现代化产业新体系
10月21日,记者走进桂林福达股份有限公司曲轴超级工厂看到,自动化生产线上,机械臂精准舞动,一根根钢材在智能设备的操控下,经过锯切、锻打、冷却等多道工序,蜕变为发动机的核心部件——曲轴。
“这些机器人与生产设备实现信息对接,能够自动判断取料的时间,并优化抓取顺序,实现物料搬运的效率最优化。”福达公司相关负责人说,桂林福达正从研发、供应链、生产等8个应用场景出发,推动全流程全场景“人工智能+”应用落地。
另一边,在10月12日召开的第六届中国新材料产业发展大会上,滑石赋能万物,黑科技点石成“钻”,光电晶体照亮“芯”途,以新材料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有力地证明了桂林不仅拥有甲天下的山水,更能孕育引领未来的先进材料与技术。
近年来,桂林强化顶层设计,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结合桂林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提出打造“4+3+3+N”现代化产业体系,即巩固提升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生态食品四大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新能源及储能、新材料、绿色环保等新兴产业,改造提升有色冶金、新型建材、绿色家居家电产业,前瞻布局人工智能、元宇宙、深海空天等未来产业。
“十四五”期间,广西西能云端机器人科技云端机器人智能科技项目(一期)、福达新能源汽车动力核心精密部件绿色智造示范工厂、比亚迪弗迪科技桂林精密注塑工厂、优利特高端医疗装备精密智造数字化等重点项目落地建设,曙光院10万条/年高性能民用航空轮胎项目(一期)、君泰福储能系列产品数字化工厂、光隆科技光芯片研发及产业化等重点项目竣工投产,产业“含金量”“含智量”“含绿量”持续提升。
向质提效 打造经济增长新引擎
领益制造临桂手机精密结构件项目等12个“人工智能+制造”项目拟获自治区专项资金支持,数量居全区第一;培育广西智能制造标杆企业4家、智能工厂2家、数字化车间13家,数量居全区第一……
近年来,我市在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中掘新机、开新局,全市工业体系更健全、产业结构更优、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加速融合,不断锻造新的竞争力。
智改数转明显加速。深入实施“人工智能+制造业”,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聚焦生产制造、管理运维、营销服务等关键环节,积极推进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建设。全市累计打造42个“人工智能+”应用场景,推动AI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光隆科技、福达股份等28家单位和企业分别入选2025年第一批、第二批广西人工智能产品、垂直领域模型及“人工智能+制造”典型应用场景和典型案例,入选数量居全区第三。
绿色转型深入推进。持续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桂林溢达荣获中国节能协会颁发“零碳园区”证书,成为行业首批国家级认证园区。累计创建16家国家级绿色工厂、31家自治区绿色工厂,绿色工厂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33.7%。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持续下降,能源利用效率稳步提高,2024年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20.7%,规上工业能源加工转换率44.4%,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
优质企业不断涌现。全力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增强,创新型企业集群持续壮大。累计培育国家级重点小巨人企业16家,数量排全区第一,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3家、自治区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66家,数量均居全区前列;培育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2家、自治区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33家、自治区创新型中小企业266家,数量均位居全区前列。全市的广西“瞪羚”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保有量分别达到24家、421家。
向链发力 培育产业竞争新优势
“为推进光电子产业加快发展,今年以来,桂林市工信局联合产业重点布局区集聚资源要素,加快打造光电子特色产业集群。”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负责人说。
走进桂林国家高新区占地39.21亩的中电科桂林光电子光通信产业园,完整的产业链正释放集群效应。产业链上游,光隆科技具备从激光器芯片设计、验证到外延设计生长、晶圆制造、芯片测试与制造的全流程研发和生产能力;产业链中游,创研科技具有多年光电模块研发经验,荣登2024年广西“瞪羚”企业活力十强企业榜单,是桂林唯一的上榜企业;产业链下游,中国电科34所是我国最早成立并专业从事光通信系统、整机以及相关组件和模块研究、开发、生产和服务的专业化研究所。
产业链强则产业强。近年来,我市深入实施产业强链扩群升级行动,建立市领导领衔推进的“链长+链主+专班”工作推进机制,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及人工智能等重点产业链,推动重点产业串珠成链、聚链成群、集群成势。
向外,招大引强延链补链。完善和深化应用产业链图谱,大力开展产业链招商活动,填平补齐重点产业链短板、弱项,推动产业集群扩量提质。“十四五”期间,累计引进亿元以上工业项目400多个,招引深科技、领益制造、阳天电子等行业重点企业入驻,引进白云电器新能源产业孵化及科技示范基地、深圳达远OLED显示产品及终端应用、修正集团桂林金宝鼎饮品年产4000万罐健康饮品等一批补链强链延链项目。
向内,培育壮大产业集群。制定印发《桂林市重点产业链工作方案》等,电力装备、植物提取、医疗药械、橡胶制造、智能终端等领域500多家中小企业串珠成链、聚链成群,累计培育电网输配电控制设备产业等1个国家级、5个自治区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2个自治区级先进制造业集群,2个自治区特色产业集聚区,1个广西地方特色食品产业。
内外共进,产业集群提质升级。2024年,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生态食品四大优势产业规上工业总产值占全市的63%,较2020年提升12个百分点。桂林市先进装备制造集群、新一代信息技术集群获评广西先进制造业集群。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36%,高于全区平均水平13个百分点。规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3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为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