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朔文化活动“好戏连台”:游山水、品民俗、遇热情,游客来了就不想走!

来源: 阳朔县融媒体中心 2025-10-31 12:09:35 我来说说 阅读

  提到阳朔,人们的脑海中便会浮现漓江的氤氲水墨、遇龙河的悠然竹筏。然而,今日的阳朔,早已不止“山水观光”:老建筑里藏着文化惊喜,节庆活动热闹到“出圈”,非遗体验能玩能带走,连山歌都成了“必打卡项目”。2025年1-9月,这里接待游客1986.30万人次,同比增15.4%,旅游总消费285.69亿元同比增15.3%,超70%游客因文化体验多留1.5天——原来在阳朔,“看山看水”之外,还有这么多让人舍不得走的理由。


6月3日,国际友人兴致勃勃地参与“福利五月八”民俗文化旅游节文艺巡游活动,让非遗文化在中外碰撞中焕发新的活力。于代娥摄


10月30日,福利非遗画扇传承人莫云忠在工作坊教外国友人画中国画。

  一、文化活动“破圈”:从“单点体验”到“全域沉浸”

  阳朔的文化活动,早已不是“偶尔办一场”的零散形式,而是覆盖全域、贯穿全年的“沉浸式体验矩阵”,每个场景都能让游客深度感受文化与热情。

  在遇龙河畔的格格树饭店,文化体验已成为游客日程中自然的一部分。游客清晨在薄雾中随师傅练习太极,感受“天人合一”的宁静;午后在活动室里执笔描绘桂林山水于扇面,让艺术在指尖流淌;傍晚围坐一堂,跟着饭店管家揉面、调馅,在欢声笑语中包出地道的饺子。这些活动不再是行程表上被安排的“景点”,而是像在本地生活般自然发生的片段。“来自爱尔兰的本一家,临行前赠予我一幅孩子手绘的画像,记录了在这里参与的各项活动,这份情谊远超普通的住宿体验。”格格树饭店负责人陈荣华开心地说道。

  同样,在福利镇画扇传承人莫云忠的工作坊,非遗技艺正转化为可感知、可带走的记忆。莫云忠坚持在单层宣纸上创作,以保留国画水墨交融的独特韵味。“国际学校的师生和外国友人是这里的常客,他们不仅来参与互动式体验,更乐于将这份独特的中国文化‘带回家’,不少人还会在社交平台分享创作过程,成了阳朔非遗的‘海外宣传员’ 。”

  阳朔的山歌文化依循四时节气流转,在不同的季节绽放出独特魅力。春江水暖的“三月三”,百人山歌在桂花湖畔悠然响起,传统对唱与现代表演形式巧妙融合;盛夏六月,兴坪漓江的碧波之上,游船载歌行过二十元人民币背景实景地,山水与歌声相映成趣;七月稻浪初涌,葡萄镇的田野间回荡着《在希望的田野上》,山歌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秋冬时节,山歌又助阵“铁人三项”等国际赛事,以激昂的歌声为体育盛事注入在地文化的澎湃能量。

  山歌更走进福利镇渡头村、走进酒店民宿、走进外国留学生课堂,以歌传情、以歌迎客,为游客打造场景化民俗体验。从节庆盛典到田园日常,每一季都有独特的文化音符。杨老师声乐工作室负责人杨亚桂说:“山歌成了阳朔的‘有声名片’,我们要把山歌唱到阳朔的村村寨寨。”让游客在不同时节走进阳朔,都能与鲜活的山歌相遇,收获属于当下的诗意与感动。“这里的山歌、壮锦、长桌宴等民族元素,比免房费更让人惊艳!”一位入住漓境酒店的游客说。


南非“疯子鹰”(伊恩·汉姆林顿)利用古民居打造的遇龙音乐村民宿,深受欢迎。受访者供图


千里思书院音乐公益课。受访者供图

  二、空间载体“焕活”:从“单一景点”到“文化场景”

  阳朔将文化活动巧妙融入山水之间与历史建筑之中,使每一处空间都成为传递“文化+热情”的载体,让游客每到一处,都能邂逅惊喜。

  漓江畔的孙中山下榻处经过精心修缮,新增数字展厅与咖啡馆,通过历史影像与名人故事的数字化呈现,结合咖啡香气与轻声交谈的生活氛围,让历史叙事更具温度。不远处的徐悲鸿故居则通过红色文化实践课与艺术展览,打造沉浸式历史体验空间,实现了教育功能与文旅消费的良性互动。

  遇龙河畔,由老谷仓改造而成的“谷仓稻作书院”,已成为集阅读、市集、民俗体验于一体的复合空间。这类项目不仅有效盘活了乡村闲置资产,更通过“书院+民宿”“书院+非遗体验”等多元模式,显著延长了游客停留时间,提升了人均消费水平。阳朔千里思乡村振兴促进会会长高榕卿表示:“我们利用书院活化闲置空间,服务老人、儿童与游客,助力乡村风貌改善与儿童成长。”荣誉会长欧文则展望其愿景:“我们的目标是建成上百个这样的文化交汇点,让外国游客不仅能住下来,还能亲手体验非遗,感受中外文化碰撞的乐趣。”

  此外,南非友人‘疯子鹰’改造的古民居民宿,不仅保留了桂北传统建筑的飞檐、木窗等元素,还融入非洲木雕、部落织物等异域装饰,形成‘中国山水+非洲文化’的独特居住场景,不少游客因这份‘跨文化惊喜’延长了阳朔行程;法国、美国、英国等国家志愿者参与服务的‘千里思书院’,则定期举办‘英语角’‘中法美食交流会’活动,今年以来累计开展跨文化活动32场,成为中外游客互动的‘桥梁空间’。

  节庆活动的空间布局独具匠心。当地以“季季有主题、月月有活动”为主线,将“崇军月”“尊师月”“福利五月八”、户外运动嘉年华等系列特色活动,有机植根于这片秀甲天下的山水之间。这些活动不仅弘扬了尊师重道、拥军优属、奋勇争先等社会新风,更以“文化+节庆”的模式有效激发了消费潜力,形成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的良性循环,构建出独具地方特色的节庆文化生态。

  数据显示,“福利五月八”节庆期间,文创销售额同比增长120%,30家商户集体“爆单”;“崇军月”带动游客超400万人次,部分商家营收增长10%。“阳朔的气功、诸葛亮文化体验更让我着迷。”英国马丁教授在阳朔体验相关活动后表示。

  此外,漓江沿岸与喀斯特峰林间蓬勃发展的“古风旅拍”产业,已成为另一种形式的文化共鸣。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身着汉服或其他民族服饰,在山水间轻摇团扇,与漓江的青山绿水、倒影烟波完美融合,构成一幅幅流动的东方画卷。正如西班牙游客瓦莱妮娅所言:西班牙游客所言:“我非常喜欢这里的民族服饰,想把这份美丽与山水一同珍藏。”这句感言,道出了旅拍者的共同心声。


受邀参加阳朔县2025年崇军月活动启动仪式的退役军人重走临阳联队红色征程,并在三千漓景区内合影。钟玲丽摄


国庆期间,意峰景区设立的“健康阳朔”义诊点获游客点赞。

  三、服务细节“暖心”:从“被动接待”到“主动共情”

  阳朔的热情,藏在每一个服务细节里,这些“不刻意的温暖”,让文化活动更有温度,也让游客更舍不得离开。

  西街上的双语警务亭,不仅是安全岗,更是“游客驿站”,提供咨询、充电与应急药品等服务。而散落在街巷中的民宿主人,则化身“本地亲友”,递上一张张手绘的“小众路线图”,轻声告知哪家米粉味正人少、哪条小径能独览漓江全景。

  这份细致延伸至出行的每个环节。遇龙河万景码头与如意峰景区设立的“健康阳朔”义诊点,将专业医疗服务送至山水之间;每逢节假日,近两百个党员先锋岗与志愿服务点遍布全域,在咨询引导、应急充电、住宿推荐甚至一杯凉茶之间,传递着“被看见”的温暖。

  服务的更高境界,在于对特定群体的真诚致敬。崇军月期间,当地民宿协会发起“我请英雄住我家”公益行动,设置“军人主题房”,邀请老兵讲述战斗岁月,并融入打油茶、唱山歌等民俗体验。战时一等功臣彭韦新感动地说:“四十多年后,在阳朔受到的这份礼遇,像走亲戚一样自然。”

  尊师月里,在阳朔世外桃源景区,身穿着壮族特色服饰的演员们为来自全国各地的教师敬献绣球与彩带,这一份充满地域特色的礼遇,让一位柳州的陈老师直呼:“走进阳朔,美丽的风景、浓厚的尊师氛围与贴心的专属优惠礼遇让我倍感温暖而难忘!”墨西哥游客玫琳凯在参与“尊师月”后感慨:“我感受到大家对教师的尊重和对不同文化的接纳。”

  从一张手绘地图、一次义诊,到对英雄的一声感谢,阳朔用无数主动的细节编织成一张以共情为纽带的服务网络,让每一位远道而来的游客,感受到的不只是风景,更有风景背后的人情温度。

  桂林市政协副主席、阳朔县委书记孙国梁表示,阳朔立足得天独厚的漓江、遇龙河等生态资源,正全力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先导区,以“匠心”深耕文化内涵,以“诚心”提升服务品质,推动“山水优势”向“发展胜势”转化。通过发展全域旅游,积极推动文化资源向可体验、可共鸣的旅游产品转型,将标准化服务升级为有温度的情感连接,让文化成为促进乡村振兴、深化中外交流、增强群众幸福感的重要纽带。未来,阳朔将持续深化文旅融合,以文化软实力筑牢旅游硬支撑,建设更具吸引力与影响力的国际旅游目的地,使之成为展现中国乡村之美、文化之韵的亮丽窗口。

  作者:乔小娟 钟玲丽


责任编辑:杨艳丽
热门评论
暂无评论,快去评论吧。
网友评论
0条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