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能基层执法,桂林精准培训破解基层医疗器械监管难题

来源: 桂林市场监管 2025-10-24 15:16:14 我来说说 阅读

  “线上线索怎么固定?电子证据如何有效提取?”面对医疗器械网络销售投诉,桂林市叠彩区市场监管局的监管人员小李曾一筹莫展。短短两个月后,当再次遇到类似案件时,他已能熟练地排查锁定疑点、规范固定电子证据,还牵头查处多起未经备案进行网络销售医疗器械案件。

  这一转变,源于桂林市市场监管局开展的医疗器械监管业务轮训。今年以来,桂林市市场监管局聚焦基层监管存在的“能力短板、场景盲区、实战需求”难题,系统性组织开展业务轮训,覆盖全市17个县(市、区)监管一线,累计举办线上集训5期,培训420余人次,以“精准化培训”助推“专业化监管”。

  ▲基层监管人员参加培训(全州县市场监管局供图)

  精准施策,打造“量身定制”的培训体系

  “培训必须从基层实际需求出发,缺什么就补什么。”桂林市市场监管局医疗器械监管科负责人介绍,通过前期调研,梳理出基层监管人员在新法规理解、现场检查技巧、案件调查取证等方面的“三大短板”。为此,桂林市市场监管局量身定制轮训方案,构建“法规解读—实操训练—案例复盘”三大培训模块。

  在课程设置上,兼顾“基础+重点+创新”。基础类课程深入讲解《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等核心法规;重点类课程聚焦医疗美容器械、网络销售、投诉举报、职业索赔等高频监管场景,开设专题教学;创新类课程引入“智慧监管”内容,指导运用“广西药品智慧监管平台”,助力基层跟上“数字化监管”步伐。

  在师资方面,桂林市市场监管局打破“外聘专家单向授课”的传统模式,从全市系统中选拔业务骨干组建“本土实战师资库”。授课以“案例教学”为核心,侧重分享实战经验,让学员们从“听理论”转变为“学方法”。

  “这些办案经验对我启发很大,解决了我工作中许多困惑。”监管人员小刘在参加兴安县市场监管局器械股负责人主讲的案例教学后感慨。该课程一步步拆解“线索发现-现场核查-证据固定-文书送达”全流程,手把手传授技巧,让培训成为接地气的“经验分享会”。

  创新方式,破解培训“时空难题”

  针对基层工作繁忙、地域分散的特点,轮训采用直播授课并提供回放,有效克服了传统线下培训的时空限制。在每场培训结束后,桂林市市场监管局还通过工作群组织专题讨论,基层监管人员结合所学与日常工作实际,深入交流难点问题。

  “遇到职业索赔,我们常常‘一个头两个大’。”工作群内,监管人员讨论起职业索赔案件的处理困境,当大家将该类案件的投诉核查流程抽丝剥茧,不多久就能共同找到了应对路径。这种思维碰撞,使许多工作难题在群策群力中迎刃而解。

  ▲监管人员使用“广西药品智慧监管平台”开展医疗器械经营企业检查(秀峰区市场监管局供图)

  以训促练,推动培训成果“落地生根”

  培训的最终目的是学以致用。桂林市市场监管局坚持“以训促练”,注重成果转化。

  以《医疗器械网络销售质量管理规范》实施为契机,培训将“网络销售监管”设为重点模块。主讲人结合相关典型案例,详细讲解网络线索排查、电子证据固定等实操要点。为检验成效,培训结束后,桂林市市场监管局立刻部署全市医疗器械网络销售专项整治行动。两个月内,已累计排查网络销售主体174家次,责令27家经营主体整改,立案12起,整治成效显著。

  如今,桂林市医疗器械基层监管队伍面貌一新。许多监管人员从过去的“被动执法”转变为主动运用“线索排查技巧”高效工作。谈起如何学以致用,秀峰区市场监管局监管人员深有感触。他们通过核查第三方仓储服务出入库记录,发现辖区一家经营企业的出入库情况异常,顺着这条线索成功查处了一起擅自变更仓库地址的案件。

  不仅如此,基层监管力量正从“单打独斗”向“协同联动”转变。通过加强交流,全市市场监管部门共享经验,实现“线索互传、证据互认”,办案效率显著提升。

  文:刘笑笑


责任编辑:杨艳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