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播剧《阵地》中桂剧“登台” 让全国观众认识这一本土剧种 带你了解欧阳予倩 与桂剧改革的那些事

来源: 桂林生活网-桂林晚报 2025-09-24 10:22:04 我来说说 阅读

  近日,CCTV1黄金档热播剧《阵地》中,一段桂剧演出的情节引发关注。剧中第六集里,白崇禧邀请周恩来及众多文化人士观看桂剧,然而演出内容低俗,众人纷纷离场。剧场外,周恩来向白崇禧表示:“在我看来,桂剧的曲调和桂林山水一样美,只是内容脱离现实,如果在内容上做一些调改,桂剧还是很有希望的。”这一情节不仅让广西桂剧走进了大众视野,也引出了后续马君武力邀欧阳予倩改革桂剧的故事,引发了人们对欧阳予倩如何让这一本土剧种焕发生机的好奇。

  日前,记者通过翻阅《桂林抗战文化史》等书籍、文章,探寻到了桂剧改革背后的精彩故事。

  马君武力邀欧阳予倩改革 为桂剧注入新的生命力

  《阵地》中马君武为拯救桂剧气愤找到剧团班主的情节,真实还原了这位教育家对本土艺术的深切情怀。抗战时期的桂剧,正处于“内容腐旧,表演拙劣”“不适时代要求,前途殊为黯淡”的境地,甚至已沦为“日趋没落”的艺术形式。时任广西大学校长的马君武痛心疾首,牵头成立广西戏剧改进会,并力邀好友欧阳予倩来桂主持改革,为桂剧注入新的生命力。

  1938年,欧阳予倩的到来,为桂剧带来了一系列系统而深刻的改革举措。这位与梅兰芳并称“南欧北梅”的戏剧大师,首先从剧本入手,打出“整理传统+创作新戏”的组合拳。他带领团队深入梳理桂剧传统剧目,剔除低俗内容,精心改编《梁红玉》《桃花扇》等经典作品,使之焕发新的生机;同时紧扣抗战主题,创作《广西娘子军》《搜庙反正》等现代戏,使桂剧成为“抗战宣传的阵地”。1938年,改编自京剧的桂剧《梁红玉》在南华戏院连演28场,剧中“只怪你们这班老爷待百姓太好了”的辛辣台词,刺痛了国民党权贵,却令观众热血沸腾,汉奸陈璧君看后狼狈离场。

  在改革过程中,欧阳予倩不仅亲自操刀改编经典剧目,还鼓励和支持桂剧艺人参与剧本创作,以此激发他们的创造力与主人翁意识。与此同时,他高度重视桂剧人才培养,通过举办文化补习班、开设戏剧理论课等方式,提升艺人的文化素养与艺术修养,不仅为桂剧改革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也为桂剧的长远发展奠定了稳固基础。

  在舞台形式上,欧阳予倩的改革更是大刀阔斧,细致入微。他废除了“检场人”在演出中随意进出的旧习,引入话剧的幕布设计,增强了演出的连贯性和观赏性;将旦角的“粑粑头”改为清秀的“古装头”,按嘴唇自然线条化妆,取代过去的“一点红”,使角色形象更加贴近生活,更具美感;还邀请画家阳太阳设计实景布景,《梁红玉》中的战船、《人面桃花》中的桃花树,都让观众眼前一亮,仿佛置身于剧情之中。音乐方面,他大胆吸收昆曲、京剧元素,在《玉堂春》中融入京剧拖腔,在《渔夫恨》中采用合唱、轮唱形式,既保留了桂剧独特的韵味,又极大地增强了艺术表现力。

  首届西南剧展 让全国观众见证桂剧蜕变

  更具深远意义的是,欧阳予倩为桂剧构建了发展的“基础设施”。1940年,他开始筹建广西省立艺术馆。当时条件异常艰苦,既无基建拨款,也无固定馆址,办公只能暂借民房,演出则需花费高昂租金租用私人剧场。这些剧场难以满足话剧和音乐演出要求,严重制约了艺术呈现效果。面对重重困难,欧阳予倩积极奔走,多方筹措资金:一方面发动戏剧界明星举行联合义演,用收入为艺术馆建设积累资金;另一方面通过贷款等方式,艰难凑齐建设款项。

  在设计环节,他邀请到著名建筑工程师钱乃仁。钱乃仁不仅是建筑设计师,还兼具美术家和音乐家身份,其独特艺术视角为艺术馆注入了灵魂。1943年春,艺术馆新馆破土动工,在欧阳予倩密切关注与严格监督下,建设工作稳步推进。1944年2月,一座融合中国民族风格和西方古典建筑特点的艺术馆惊艳亮相。

  该馆的剧场按照话剧演出的高标准设计,舞台布局科学合理,音响效果极佳,共有800多个座位,是当时全国独一无二的新型话剧剧场。大门位于东侧,正面装饰着由著名美术家刘建庵设计、分别代表音乐、舞蹈、美术的三幅浮雕像,极具艺术感染力。

  西南剧展是桂剧的高光时刻。1944年2月15日,在欧阳予倩、田汉的主持下,西南第一届戏剧展览会在桂林新落成的广西省立艺术馆开幕,来自西南多省的33个剧团、近千名戏剧工作者,历时90多天,演出场数170多场,观众超10万人次。

  2月16日演出展览正式开始,开幕大戏是欧阳予倩编导,由桂剧实验剧团呈现的《木兰从军》。该剧以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为蓝本,通过精彩的表演,宣扬了爱国精神,鼓舞了人心。在演出过程中,桂剧的独特魅力得以展现,吸引了众多观众。此外,桂剧实验剧团还上演了《梁红玉》《人面桃花》等剧目,与话剧、歌剧同台竞技,让全国观众看到了桂剧的蜕变。美国剧评家爱金生在《纽约时报》惊叹:“如此宏大规模之戏剧盛会,有史以来,自古罗马时代曾经举行外,尚属仅见。”

  为“小金凤”改名

  提升桂剧艺人社会地位

  如今若问任何一个桂林人“桂林三宝”是什么,答案多半是三花酒、辣椒酱和豆腐乳。而在抗战时期,叶圣陶旅居桂林近40天,在《旅桂日记》中提到的“桂林三宝”却是乳腐、月牙山豆腐以及桂剧名角“小金凤”。这个伴随尹羲早年艺术生涯的艺名,记录了她从梨园学徒到表演艺术家的蜕变,也折射出欧阳予倩改革中“改人”的深远影响。

  1920年出生的尹羲,9岁时因家境贫寒进入“小金”桂剧科班。凭借灵慧与勤奋,她很快以“小金凤”的艺名在戏班崭露头角。那时的桂剧艺人多为口传心授学戏,没有正式姓名,文化素养普遍不高。“小金凤”这个艺名,既是她的舞台标识,也暗含旧时代艺人身份的局限。直到1938年欧阳予倩来到桂林。这位戏剧大师发现桂剧女艺人普遍只有艺名时,愤慨地指出:“这是对艺人人格的践踏。”他亲自为艺人取名,为“小金凤”改名的过程更成为一段艺坛佳话。当时18岁的“小金凤”羡慕田汉、金山等文化人简洁的单名,渴望拥有一个像男孩子般利落的名字。一次在桂剧学校讲授《神农伏羲》时,欧阳予倩灵机一动:“你就叫尹羲吧!”从此,“尹羲”这个名字取代“小金凤”,伴随她走向更高的艺术舞台。

  欧阳予倩对尹羲的培养,远不止于改名。在传统戏班,艺人学戏只需模仿师傅的唱念做打,而欧阳予倩却要求她“读懂剧本、塑造人物”。排演《拾玉镯》时,他引导尹羲将孙玉姣从“卖弄风骚”的旧形象,重塑为勤劳纯真的养鸡姑娘,添加数鸡、喂鸡、破绒绣花等生活细节;排练《人面桃花》时,又教会她用“双肩轻提又缓落”的背影动作,传递杜宜春对父亲的牵挂。这些创新让尹羲的表演突破程式化束缚,成为桂剧改革的样本。

  从“小金凤”到尹羲,名字的变迁背后,是桂剧艺人社会地位与艺术追求的双重提升。1952年,尹羲凭借《拾玉镯》在全国首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斩获一等奖,成为与红线女、常香玉齐名的“中南四大名旦”;1954年,《拾玉镯》被搬上银幕,成为首部桂剧电影。这位曾经的“桂林三宝”,以自身的艺术人生印证了欧阳予倩“不但要做演员,而且要做品格高尚的人”的育人理念。

  时光流转,进入新时代,桂剧面临娱乐方式多元化的挑战。2006年,桂剧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这门古老艺术带来新的机遇。在政府扶持与艺术家的努力下,桂剧开始探索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之路:桂林市戏剧创作研究中心推出的《桂林有戏》,将桂剧、彩调、文场等地方艺术融为一体,成为桂林的文化名片;近年来,该中心编排的桂剧《马前泼水》以“覆水难收”典故为蓝本,注入现代价值观,主演伍思亭凭借该剧荣获中国戏剧梅花奖。

  从《阵地》中的抗战戏台,到今日《桂林有戏》的演出,桂剧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传统艺术的生命力,在于始终与时代同行。对桂林人而言,重拾这份非遗瑰宝,不仅是守护一段历史,更是让桂剧的声腔继续在新时代的文化阵地上,传递这片土地的精神力量。

  记者刘琪


责任编辑:杨艳丽
热门评论
暂无评论,快去评论吧。
网友评论
0条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