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盘家常生腌蟹,让一家三口遭遇想象不到的意外。日前,浙江宁波象山一65岁阿姨因食用自制生腌蟹,突发脓毒性休克,生命垂危,被紧急送入ICU抢救。其丈夫也因同样原因住院治疗,儿子出现轻微症状。经象山县中医医院医疗健康集团总院多学科协力救治,患者最终转危为安。最近正是吃蟹的季节,医生提醒广大市民,一定要当心生腌美味背后的风险。
出现典型的脓毒性休克
几天前,象山县中医医疗健康集团总院的急诊大门被猛地撞开,120平车呼啸而入。车上躺着一位65岁的阿姨,意识模糊,脸色灰白、眼神涣散,连抬手的力气都没有。
家属焦急地诉说,头天晚上吃了自家腌的生蟹后上吐下泻,入院当天已拉了20多次,呈水样便,还发高烧,人一下子就垮了……
监护仪一接上,就传来了刺耳的报警声:血压65/38mmHg;患者呼吸急促,氧合下降。
这是典型的脓毒性休克,随时可能因多器官功能衰竭而危及生命。没想到病程不到24小时,死神已经在门口徘徊。
很快,检验科回报:白细胞异常升高,降钙素原高到仪器“爆表”,血乳酸飙升、代谢性酸中毒,尿量只剩几滴。这表明感染已触发患者全身炎症风暴,循环、呼吸、肾脏全线告急。
ICU团队力挽狂澜
脓毒性休克的死亡率高达30%~50%,每延误一分钟,死亡风险就会大幅增加。面对危急情况,该院ICU团队立即启动脓毒症集束化救治方案,一场与时间的赛跑正式开始:紧急双腔深静脉置管,快速给予35ml/kg液体复苏;抽取血培养,以明确致病菌,为后续精准化抗感染提供指导;立即给予广谱抗生素;升压药物精准滴定,目标平均动脉压控制在65mmHg以上;CRRT肾脏替代治疗24小时持续进行,一边清除炎症介质,一边控制液体容量;反复监测乳酸、每4小时床旁超声评估容量反应,动态调整方案……
经过ICU医护人员全力救治,患者的休克终于被纠正,感染被控制,生命体征逐渐稳定,肾功能恢复正常,升压药全部撤下。
ICU综合治疗3天后,患者终于可以转入普通病房,近日已好转出院。
ICU里的急救
沙门氏菌撂倒一家三人
血液培养的结果,证实了“凶手”沙门氏菌,正是来自那盘看似鲜美的生腌蟹。
除了病情危重的这位阿姨,其丈夫也出现腹痛等症状,需住院治疗,儿子症状较轻,自行服药后缓解。
一夜之间,一盘生腌蟹竟让一家三口不同程度中招。为什么沙门氏菌感染会如此危险?
该院ICU主任王杰解释说,沙门氏菌广泛存在于螃蟹、贝类等海鲜体内,即使是看起来鲜活的海鲜,也可能携带这种细菌。沙门氏菌进入人体后,迅速在肠道繁殖,并通过受损黏膜进入血液,释放大量内毒素,触发全身炎症风暴,导致血管扩张、血压急剧下降,重要器官供血不足,可在数小时内发展为脓毒性休克,危及生命。
王杰特别提醒,生腌食品中的风险远不止沙门氏菌,还有一种创伤弧菌更加危险。创伤弧菌的致病性和繁殖能力极强,每10分钟就能增殖一倍。这意味着,哪怕最初只有少量细菌进入人体,短短几小时内,就可能发展成全身性的致命感染。它们不仅能通过受损的肠道黏膜侵入血液,甚至能通过皮肤上的微小伤口钻进人体,对免疫力弱的人来说,堪称“夺命恶魔”。
这几类人请拒绝生腌诱惑
同样是吃生腌,为什么有的人只是轻微肠胃不适,有的人却会直接休克?关键就在于免疫力的差异。
健康人群的免疫系统能轻松应对少量致病菌,可能只出现轻微腹泻、腹痛,很快就能自愈。但对于以下几类高危人群来说,生腌海鲜就很危险了:
●肝病患者 肝功能受损后,无法有效清除血液中的细菌,感染后死亡率高达50%以上;
●糖尿病患者 免疫力下降,伤口愈合慢,容易被致病菌侵袭;
●免疫抑制患者 如接受化疗的癌症患者、服用免疫抑制剂的人群,免疫系统“战斗力”不足,难以对抗感染;
●老年人 身体机能衰退,免疫力自然下降,感染后病情更容易恶化。
生腌爱好者记牢这3条建议
生腌食品的鲜美让很多人欲罢不能,尤其是在沿海地区,更是流传已久的传统吃法。但随着水温升高、环境问题加剧,海鲜携带致病菌的风险也在不断增加。想要享受生腌的同时保障安全,这3条建议一定要听:
●优先选择深度冷冻的海鲜:购买生腌食材时,尽量选择经过深度冷冻处理的产品(-35℃冷冻15小时或-20℃冷冻7天),这种处理方式能有效杀灭大多数寄生虫和病原微生物,降低风险。
●自制生腌别大意:如果自己做生腌,一定要确保原料新鲜,并用干净的水彻底清洗,但要记住——清洗无法完全消除风险,只是减少细菌数量。
●高危人群彻底“戒断”:对于上述高危人群来说,最安全的方式就是完全避免食用生腌海鲜。
生腌虽美,但别让一时的口腹之欲,酿成无法挽回的悲剧。蒸、煮、烤等高温烹饪方式是杀死致病菌最可靠的方法。
来源: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