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刘琪
“从1995年到2025年,我这30年最幸福的时间,一是在国图每天看书准备艺考的岁月,一是在大学侧幕条看戏的岁月。它让我从一个懵懂的少年了解了艺术的魅力,也找到了愿意为之奋斗一生的目标。”10月26日下午,2025桂林艺术节“艺术大讲堂”第三场讲座在桂海碑林博物馆内的龙隐岩举行。导演徐纪周以《舞台是课堂 人生是片场:从中戏出发的创作旅程》为题,与线上线下观众分享了他从艺考到执导多部热播剧的创作历程。
“希望未来能在桂林拍新作品”
徐纪周是中国内地知名导演、编剧、监制、制片人,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曾获第6届华鼎奖最佳编剧奖、第18届白玉兰奖最具实力导演奖、第二届中国电视剧年度盛典“年度导演”奖等荣誉,代表作品包括《狂飙》《永不磨灭的番号》《心理罪之城市之光》《杀虎口》等。
“这是我第一次来桂林,真的太美了,希望未来能有机会在这里拍摄新作品。”讲座开篇,徐纪周毫不掩饰对桂林的喜爱。
谈及自己的创作之路,徐纪周笑称自己并非能掌控人生的“人生导演”,反而更像是“逃避生活的琐碎,躲进片场追寻热爱的追梦人”。在近两小时的分享中,他细数从艺考碰壁到执掌导筒的点滴,语言质朴却满含真情,现场不时响起阵阵掌声。
“热爱”与“坚持”
徐纪周的追梦路,始终贯穿着“热爱”与“坚持”两个关键词。他并非出身艺术世家,高中时萌生学习艺术的想法,还曾遭到家人反对。1995年,他第一次走进中央戏剧学院校园,校园里浓厚的艺术氛围瞬间击中了他,“考中戏”从模糊的“梦想”,变成了必须实现的“理想”。
为了这个理想,他曾连续三年报考中戏,前两次均以失败告终。在老师的指点下,他每天骑车往返国家图书馆,饿了就躲在厕所里啃馒头、喝凉水,把所有时间都用在阅读剧本、观看影片、撰写影评上。那段日子条件艰苦,但他却表示自己的精神世界无比富足。终于在1997年,他以专业第一名的成绩,成功考入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
然而,大学生活并非一帆风顺。他自嘲是“零基础的老大难”,台词老师批评他“北京人说话光动嘴不动嘴皮子”,形体老师则称他的动作是“鸡爪炒虾米”。为了不被调整专业,他每天早起练功、晚上加练,甚至半夜在形体教室压腿时,还常听到隔壁女厕所传来表演系同学的练歌声。“那么多比你天才的人,比你还勤奋,这地儿我能待多久?”他感慨道。
大三时,徐纪周迎来首次执导机会——为电视剧《中国刑警》拍摄一个单元。可到了片场他才发现,自己空有理论知识,却毫无现场掌控力,甚至无人听从指挥。他坦言那段经历“惨不忍睹”,却也让他意识到“从学校到片场还有十万八千里”。
毕业后,徐纪周也和大多数年轻人一样,面临着就业的压力。他想起黑泽明在《蛤蟆的油》中分享的经验,开始尝试写剧本,然后像“中关村卖盘的小贩”一样,带着自己的作品四处推销,希望能获得认可。直到28岁,他才终于迎来执导第一部长剧的机会。
“说自己内心真正想说的话”
如今,徐纪周已创作出18部作品。谈及“编剧”与“导演”两种身份的切换,他有着自己的感悟:“编剧工作让我每年都有机会回到国图艺考的岁月,非常孤独,但非常纯粹;而导演工作则要彻底‘打开自己’,像个‘艺人’一样,给所有人打鸡血,带领团队一起完成作品。”
在观众提问环节,有学生问及“如何平衡艺术表达与观众需求”,徐纪周给出了真诚的建议:“在创作阶段尽量平静,不要受太多干扰,摒弃功利心。至于能不能成功,有没有掌声,有时候更像‘命运的馈赠’。”他也坦言,当下影视行业面临不少挑战,环境较为严峻,因此更希望年轻创作者能坚守本心:“一定要写自己真正想表达的东西,说自己内心真正想说的话,只有这样,作品才有打动人心的力量,也才有可能获得成功。”
对于那些同样在艺术道路上摸索的学生,徐纪周更是不吝鼓励:“如果你们真的热爱艺术,没有太强的名利心,那就坚持做下去。因为无论遇到多少困难,只要想起这份热爱,你就不会后悔自己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