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江国家湿地公园金雷桥以西修复后,石滩复绿,还设置了生态塘。(荔浦市林业局供图)
荔江国家湿地公园荔江湾生态修复后,河滩生机勃勃。 (荔浦市林业局供图)
在漓江流域生态保护的壮阔画卷中,荔浦市正以一场湿地修复实践,书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篇章。
近日,作为桂林漓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子项目,广西荔浦荔江国家湿地公园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主体工程完工,699.99公顷的喀斯特河流湿地焕然一新。清澈江水环抱葱郁洲岛,软质驳岸衔接水陆生态,迁徙鸟类在此驻足,周边村民漫步健身步道,昔日面临生态退化的滩涂洼地,如今已蝶变为集“自然之带、文化之带、健康之带”于一体的生态乐园,为漓江下游生态安全筑起坚实屏障。
■变化
“以前河边尽是裸露的砾石滩,杂草长得比人高,一到雨季就积水堵河。现在站在三联桥上望去,江水碧绿,芦苇摇曳,很多水鸟都来了!”家住荔浦市青山镇的村民李大爷,谈及这里的变化,难掩欣喜。
这份“蝶变”源于对湿地生态痛点的精准破解。荔江国家湿地公园地处漓江下游农产品供给区,涵盖修仁镇、青山镇15个村落,东西绵延24.7公里、南北跨度11.9公里,既是喀斯特地貌的天然湿地样本,也是鸟类迁徙通道的重要节点。然而,受历史采砂、农业开垦、硬质驳岸阻隔等影响,这里曾面临河道淤积、水质下降、生物栖息地萎缩等问题。
如今,随着生态修复工程的推进,这片湿地已实现“脱胎换骨”。通过疏浚河道、重塑洲岛地形,昔日堵塞的河段恢复水系连通,8万立方米淤沙清理让江水循环更通畅。在白虎头—上渡尾、三联村等区域,人工打造的漫水浅滩播种着浆果类植物,新打造的鸟类栖息地与鱼类栖息地成为野生动物的“新家”。格宾石笼与生态木桩结合的软质驳岸,取代了生硬的硬质堤坝,既抵御水流侵蚀,又为水生生物提供了栖息与繁衍的空间,本土植被让河岸披上绿装。
生态的改善不仅提升“颜值”,更激活了经济与社会价值。每到周末,湿地公园周边人头攒动,夜间的广场舞等活动引得游客驻足。据统计,工程实施以来,湿地公园已吸引周边县市游客超10万人次,直接带动周边餐饮、零售等“小摊经济”增收,真正实现了“生态美”与“百姓富”的双赢。
■背景
荔江湿地的“重生”并非偶然,而是桂林统筹推进漓江流域生态保护的必然选择。2022年秋季,总投资54.91亿元的桂林漓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正式启动,在1.23万平方公里流域内实施8大类83个子项目,荔江国家湿地公园生态保护修复项目是其中关键一环,承担着守护漓江下游水质、维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使命。
荔浦市林业局局长卓荣金介绍,为确保工程科学推进,项目严格遵循“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的理念,按上级资金安排分三期招标建设。截至目前,项目已完成186公顷生态保护修复、24公顷湿地修复,主体工程基本完工,为漓江流域“森林覆盖率维持64.99%、干流水质稳定Ⅱ类”的生态成果提供了有力支撑。
“荔江湿地是漓江流域的‘肾’,它的修复不仅关乎局部生态,更影响着整个流域的生态平衡。”卓荣金说,项目从规划之初便锚定“多功能协同” 目标——既要通过水源涵养、水质净化功能守护漓江水质,也要通过栖息地修复维持生物多样性,更要为周边居民提供休闲游憩的空间。“我们始终坚持‘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湿则湿’,不搞‘一刀切’的绿化,为自然留出自我修复的空间。”
修复工程采用播种本地草种等方式恢复坡岸生态。记者苏文娟 摄
湿地修复工程在支流塑造梯级地形,形成层级水流,过滤水质。记者苏文娟 摄
■亮点
走进荔江湿地公园,从三联村的生态浅滩到荔江湾的软质驳岸,处处可见生态修复的“巧思”。项目以打造“自然之带、文化之带、健康之带”为核心,破解了喀斯特湿地修复的多重难题。
从三联桥上望去,身披绿衣的小岛“卧”在水中,如同一弯明月。荔浦市自然保护地保护中心资源合理利用股股长陈雪晴说,这处河滩原来存在大片裸石滩,有水质污染等问题。修复工程重塑岸滩地形,通过种植本地水生、湿生植被,进行浅滩修复,阻隔人类活动,如今已经恢复了自然生态。沿着三联村继续朝荔江湾前行,能看到自成阶梯状的水流,这是修复工程疏浚河道的同时,在支流塑造了梯形地形,形成层级水流,可以过滤水质。
这些“自然之带”的构建,技术赋能成为关键。针对河道淤积问题,工程采用“疏浚+连通”组合方案,有效提升河道泄洪与自净能力。为解决外来物种入侵难题,工作人员砍伐、打捞光荚含羞草、水葫芦等,同步补种芦苇、香蒲等本土水生植物,恢复本土植被多样性。在水质保护方面,建设“多水塘活水链”人工湿地,在支流入口设置生态拦截带,通过植被缓冲与水体循环,降解农业面源污染,让排入荔江的水质得到进一步净化。
工程还打造了“文化之带”,将科普与生态深度融合。荔江生态科普馆文化提升段的建设,通过图文展示、互动体验等形式,普及湿地生态知识。修仁镇污水厂周边生态修复段则将“污染治理”与“生态教育”结合,成为当地中小学的课外实践基地。
在“健康之带”建设上,民生需求被充分考量。项目结合现有防洪堤,修建一条宽3.5米、贯通矮山村至荔江湾的巡护道路,既方便工作人员日常监测,也成为居民健身休闲的“绿色廊道”。“现在沿着江边步道跑步,空气清新,还能看风景。”一位居民质朴的话语道出了周边群众的共同心声,生态修复不仅改善了环境,更提升了生活品质。
■点赞
2025年8月15日全国生态日当天,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资源厅印发《2025年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典型案例集》,荔江国家湿地公园生态保护修复项目成功入选9个典型案例之一。
刘良是来荔浦投资办厂的江西人,他现在有一半时间生活在荔浦。刚开始,刘良只身一人来荔浦做生意,是看着湿地公园逐渐焕新的。他说,生活在湿地公园附近,简直就是生活在天然的大氧吧里,早上迎着晨雾跑步,晚上带着夕阳回家。后来,他干脆在当地置业安家,还把家人也带了过来。刘良说,荔浦国家湿地公园不仅仅是荔浦人的湿地公园,更是整个漓江生态保护的重要部分,它的生态修复也是在为漓江保护助力。
蔡巧玉是一个跑步爱好者,是荔浦市“微马队”成员。荔江国家湿地公园生态保护修复项目主体工程实施后,她已经将锻炼场所“搬”进了湿地公园,几乎每天都沿着湿地公园跑步。她注意到了湿地公园的变化,比如河岸复绿,河边建设了“绿色廊道”等,让公园的空气更清新、风景更优美了。
如今,站在荔江岸边,江水潺潺,鸟声啾啾,健身步道上的市民、滩涂边的摄影爱好者、科普馆里的学生,共同构成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卷。
记者苏文娟 通讯员周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