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时的黄振达。记者胡晓诗 翻拍
▲黄振达1955年的复员军人证明书。(大境瑶族乡政府供图)
▲黄振达老人举起手敬军礼。 记者胡晓诗 摄
□本报记者胡晓诗 通讯员苏梅芳 莫振峰
在灵川县大境瑶族乡六十盘村的深山里,一位百岁老人正坐在家门口望着远山。在他布满皱纹的脸上,藏着一段惊心动魄的世纪往事。老人名叫黄振达,1924年2月出生,年轻时参加过抗日、剿匪、抗美援朝战争,回乡后修路行医、扶贫济困,用一个世纪的时间,诠释了“平凡中的伟大”。
年轻时他南征北战,参加了抗战、剿匪、抗美援朝战争
走进黄振达的家中,木板墙上贴满了老人与家人的照片。其中一张泛白的照片里,年轻的黄振达身着戎装,眉宇间透露出坚定与果敢。
1942年,正值抗战最艰苦的岁月。黄振达因兄长已成家,便替兄从军参加国民革命军新一军,成为中国远征军的一员,踏上了为国出征的征程。彼时的黄振达刚刚成年,离开了故乡的山水,告别了亲人的怀抱,要奔赴那遥远而陌生、充满艰险与未知的战场,他说道:“不害怕。”
“我是从云南昆明坐飞机到的印度。”黄振达回忆说,他在兰姆伽进行训练,后跟随新一军反攻缅北。在异国的战场上,他主要负责后勤保障工作,跟着翻译官进行物资采买等,时任某部特务连代理副排长。虽然没有与日军正面交战过,但黄振达在他的岗位上,同样为抗战胜利贡献了自己的力量。1945年,日本侵略者无条件投降,黄振达回到了阔别三年的祖国。他选择解甲归田,回归平静的生活。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成立,当时广西境内的土匪活动极为猖獗,严重威胁到人民政权的稳定。当年10月,黄振达再次穿上军装,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45军135师,参加广西剿匪战斗,与部队在玉林博白一带打土匪。1950年,他因作战英勇,立二小功1次。
朝鲜战争爆发后,黄振达所在部队编入中国人民志愿军54军。1953年初,黄振达随部队入朝作战,先后担任战士、副班长。54军是最后一支入朝的主力军,黄振达和战友们在抗美援朝的最后一战——金城战役中打出了威风。说到这段经历时,老人坐直了身子,眼神充满了光。“美国的飞机天天来炸,朝鲜的山上都是光秃秃的。飞机一来炸我们就在洞里躲着,走后我们就出来在门口守着。”这是老人对朝鲜战场的深刻记忆。战后,黄振达和战友们没有立即回国,而是留在了朝鲜,帮助当地人民重建家园,直到1955年4月回国复员。
“能活着回来就好。”这是黄振达老人对家人经常说起的一句话。
荣归故里,瑶山深处的仁心仁术
退伍回乡后,黄振达被推选为临桂县第二区乐育乡乡长(今灵川县大境瑶族乡乐育村委)。当时的瑶乡,泥泞的羊肠小道是村与村之间唯一的通道,村民们出行只能依靠双脚,从大山去往桂林城需要走上一天的时间。
出行难一直是困扰村民的难题。于是,黄振达带领乡亲们,挥舞着锄头、铁锹,修整、拓宽通村道路。从乐育村烂木桥到七里横排,从岔河石桥到永同村田厂,大山中逐渐出现一条条宽敞的通途,将瑶乡与外面的世界连接了起来。
“出行难”刚解决,“看病难”又摆在面前。瑶山缺医少药,黄振达走进桂林城,向学医的兄弟求教,开始研习草药药理,专攻小儿科、妇科、内科、风湿、疳积、跌打等,做起了“赤脚医生”,成为村民的健康“守护人”。
“脚踩云烟背负囊,不分寒暑采药忙。”从此,大山深处又多了黄振达寻药的身影,家里的阁楼上堆满了他采集回来的药材。青色的草药经过清洗、晾晒等程序,最终熬制成琥珀色的希望。
黄泥江村民易祖英至今记得,当时她8个月大的儿子高烧不退,是黄振达的草药救了孩子的命,“吃了半个月他开的草药才退的高烧,我们全家都非常感谢他”。
行医的日子里,黄振达从不谈钱,得到他救治的村民送来钩织鞋子、粑粑等物品,表达感谢之情。
80多年过去了,黄振达老人的记忆就像沙漏,一点点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减少。他的儿子已离世,百岁高龄的他如今在儿媳的悉心照料下安享晚年。虽然年事已高,但老人仍然心系国家大事。采访当天,同行的大境瑶族乡政府工作人员为老人修好了家中的电视,老人很开心,说这样自己就能看期待已久的九三阅兵电视转播了。
大山无言,见证着一个世纪的风云变幻;英雄不语,坚守着永不褪色的赤子之心。从抗日烽火到剿匪战场,从抗美援朝到山村建设,黄振达老人用一生践行着“做人就要做好事,做好事才能让人信服”的朴素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