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济桓将军像(记者张苑 翻拍)
位于侯山坳的忠烈亭。(记者张苑 翻拍)
□本报记者张苑 陈静
开栏语:八十载光阴流转,那些浸透热血的战场早已芳草茵茵,那些回荡冲锋号角的山谷如今飘荡着孩童的笑声。今天,我们踏上“寻迹”之旅——循着一封未寄出的家书,找到它的主人在牺牲时留给家人的深情嘱托;抚摸辨认石碑上模糊的名字,在纪念馆泛黄的阵亡将士名录里还原他年轻的容颜;重返当年的战场,踏过他们曾经冲锋的山岗,走过他们誓死守卫的阵地……
这不是简单的重访,而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当脚步与当年的战壕重合,当相机定格今日校园与昔日战场的重叠影像,我们突然明白:真正的“寻迹”,是让记忆的坐标永不漂移,让每一处被鲜血浇灌的土地都生长出对得起这份牺牲的美好。这是最好的告慰——当年他们用生命守护的山河,如今炊烟袅袅,书声琅琅;当年他们未能看到的黎明,如今化作万家灯火,照亮每一个平凡的幸福日常。我们寻迹,不仅是为了铭记,更是要让这份跨越时空的守望,永远薪火相传。
英烈档案:
陈济桓(1892-1944),号昆山,广西岑溪人。中国国民革命军中将,追赠上将。
1944年,他拖着伤残之躯,临危受命守卫桂林城。面对强敌,他率部浴血奋战,宁死不屈,最终壮烈殉国。2014年,陈济桓被民政部列入《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寻迹:从侯山古道到忠烈亭——一座石山承载的血火记忆
在桂林西郊的巾山路边,有一座海拔581米的石山——侯山。它是桂林市内石山的佼佼者。桂林人有句老话:“大不过尧山,高不过侯山。”
环绕的群山、古老的石路、遍野的花草……今天人们对侯山的印象如此美丽。然而人们没有忘记,81年前这里曾经血雨腥风,气壮山河。
沿着古道走进深幽的山坳,一座“忠烈亭”赫然呈现眼前,上面“青天白日”的标志十分醒目。从亭边矗立的“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可知,这个建筑修建于2019年。听附近的村民说,原本这里没有纪念亭,但大家都知道这美丽山坳是抗日英雄的牺牲之地。后来人们修亭、立碑,为的是更好纪念那场战斗中壮烈殉国的陈济桓将军及其将士们。
昔日的硝烟弥漫,今日的静谧纯美,这座山究竟藏着怎样的血火记忆?山脚下风化斑驳的基座,山风掠过岩缝的呜咽声,仿佛还裹着81年前那壮烈的冲锋号角。登上侯山之巅,桂林城郊美景尽收眼底,它宛如桂林城区的西部“守护神”,见证着这座山水之城的沧桑变迁。
烽火记忆:将军的誓言——“生为桂林守军,死作桂林雄鬼”
1892年,陈济桓出生于广西岑溪市。年轻时他受孙中山先生的民主革命思想影响,加入了革命组织同盟会。辛亥革命时期,他参与了推翻清朝政府的斗争。北伐烽火中,他作为第七军独一团团长,骁勇善战,屡建奇功,擢升陆军少将。然而,命运在1933年给他沉重一击——一次坠马意外,使他落下终身残疾。身体的伤痛如影随形,却从未浇灭他心中忠诚报国的熊熊烈火。他以钢铁般的意志坚持军事学习,将保家卫国的职责深深熔铸为生命的信仰。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陈济桓因身体残疾无法上前线而深感遗憾,于是他请缨为抗战作后勤工作。广西省政府委任他为广西绥靖公署第二金矿主任。他接任后迅速组织起一干人马奔赴矿区,以白手起家的姿态,不辞劳苦地带领属下翻山越岭找矿脉、建矿场、建冶炼厂,在短时间内生产出一块块金光灿灿的黄金上交给省政府,为抗战时期的广西财政输入新鲜血液,也为出征的广西部队提供了有力的后勤保障。他说:“这也是抗战的另一个战场,我们多生产一粒金子,换成的是好几颗子弹,到了前方战士手中就成了杀敌的武器!我身虽残不能随军上前线,就在后勤战线上尽力。”这份执着与担当展现了一位军人最纯粹的报国情怀。1943年8月,陈济桓叙任陆军中将。
1944年秋,当日寇逼近广西时,年过半百的陈济桓不顾家人劝阻,毅然请战:“日寇已逼近我的家乡,我岂能坐视不管?我不求当什么官,请发给我一挺机枪,让我尽一员老兵的义务吧!”这份赤诚感动了上级,他被任命为桂林防守司令部参谋长。
赴桂林任职后,他全面研究整个防务计划,亲临前线勘察督促工事修筑及组织火力配置,深入下层与官兵谈话,坚定下属官兵抗战的决心。不仅如此,他还下令烧毁退路便桥、堵死逃生城门,下定破釜沉舟的决心,还在各阵地写下“生为桂林守军,死作桂林雄鬼”的豪言壮语。在一次视察防务时,他望着桂林山水对同僚说:“能葬身于此仙境,是吾等之福。”这份视死如归的气概至今仍令人动容。
1944年9月底,我方全部防守桂林的兵力已不足两万人,面对的却是十万之众的日本侵略军。双方军力的悬殊,早已预示了这场防卫战的结果。1944年11月10日,在桂林保卫战的最后时刻,身负重伤的陈济桓为了不拖累部队突围,在名片上写下“职口臂受伤,不能脱离险地,决定自杀成仁”的绝笔后,举枪自尽,时年52岁。这位残疾将军用最壮烈的方式,践行了“与桂林共存亡”的誓言。
如今,81年过去,陈济桓将军在桂林留下的英勇事迹从未被忘记,他不屈的精神永远铭刻在中华民族的记忆里。正如桂林七星公园陈济桓烈士墓前的挽联所书:“丹心照日月,正气壮山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