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意外19岁时右腿被截肢,但他身残志坚勇创业—— 让撂荒田“生金”的“独腿硬汉”蒋华林

来源: 桂林生活网-桂林日报 2025-08-01 19:26:11 我来说说 阅读

  蒋华林在田间短暂休息。 记者秦丽云 摄

  蒋华林和妻子在田间开展农用无人机飞防作业。 记者秦丽云 摄

  本报记者秦丽云 通讯员邓琳 沈昊

  眼下,正是“双抢”时节。全州县永岁镇独腿种粮大户蒋华林种植的600亩早稻迎来了丰收。

  在外人看来,经常忙碌在田间地头的蒋华林只是一名勤劳的普通农人;而在熟悉蒋华林的人眼里,蒋华林是一位让人肃然起敬的硬汉。19岁那年,蒋华林因一场意外,右腿被截肢,落下了终身残疾。在尝试过很多工作之后,2019年,他瞄准了村里的撂荒田,并种上水稻。凭借勤劳肯干的韧劲和惊人的毅力,“独腿硬汉”蒋华林把撂荒田变增收田,他也在大地上写出自己的精彩人生篇章。

  忙碌在田间的独腿种粮人

  第一次见到蒋华林,是在今年6月中旬的一天。那时,正是早稻田间管护的紧要关头。当日早上,蒋华林和妻子蒋冬艳早早就开着一辆小型拖拉机从永岁镇石岗村出发,前往与石岗村相邻的梅潭村。拖拉机上,载着他们的“新家什”——一辆农用植保无人机。他们当日的任务,是给梅潭村90多亩的稻田施肥。

  来到田间,学过飞防操作的妻子操作控制器,蒋华林则负责机身搬运和添装肥料。农用植保无人机机身沉重,蒋华林和同村的伙计蒋政权合力才能抬起。蒋华林在田间忙前忙后,数次搬运植保无人机,十几次拎起几十斤重的水桶往无人机中添装肥料,一个多小时操作下来,汗水湿透了蒋华林的衣襟。

  休息间隙,蒋华林在田埂上坐下休息,记者看到了他掀开裤管的右腿。他的“右腿”,是早已有着很多磨损痕迹的假肢。“用力气多了,很累,有时候坐下来就不想动了。”蒋华林摩挲着右腿假肢,细心擦去上面的泥土。稍微休息,他又把裤管放下,继续干活。

  7月初至今,是农户一年中最忙碌的“双抢”时刻。这期间,蒋华林的作息被烈日与星光填满。清晨驾驶拖拉机穿梭田间,烈日下搬运无人机、晾晒稻谷;星星点亮夜空,他才结束忙碌返回家中。

  “腿被截肢了,但梦想仍在”

  时光回到1989年腊月。彼时,19岁的蒋华林跟着父辈们做零工。一天,他在永岁镇的一条公路上干活,被一辆大货车撞上,从此右腿被截肢,命运被改写。

  正值青春年少,却遭此厄运,蒋华林和家人都陷入了莫大的痛苦中。当时家里经济困难,父母四处筹钱,为蒋华林花费数万元,于1991年前往柳州安装了假肢。

  装上假肢,领了残疾证,但蒋华林没把自己当残疾人。“犁田、插秧、割禾、挑谷子……什么农活都干。”蒋华林说,父母借钱为自己装了义肢后,家里经济更困难了。家里还有三个弟弟,作为大哥的他,只能努力干活扛起重任。就凭着这股毅力,蒋华林的假肢在重负中一次次磨损,也磨出了他倔强的脊梁。

  但过重的体力劳动让义肢磨损严重,不得不花钱重新安装。此后,蒋华林决定做点“稍微轻巧的事”。接下来数年,蒋华林在永岁镇上做皮鞋修理和销售生意,并在那里跟本地姑娘蒋冬艳成了家。

  蒋冬艳因年幼时摔了一跤,导致腿部经常疼痛,并被认定为肢体残疾三级。结婚后,夫妻俩做皮鞋、养猪,探索了很多门路,但是日子还是过得紧巴巴。2015年,蒋华林一家被列为贫困户。

  “腿被截肢了,但梦想仍在。”这是深藏在蒋华林心中的一句话。他说,当时最大的愿望就是,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全家人的日子好起来,让孩子们顺利读书。

  2019年,蒋华林做出了一个决定:承包村里的30多亩撂荒田,种水稻。他的理由很简单:“每次看到村里的撂荒田,我心里就难受。”

  “独腿硬汉”让撂荒田“生金”

  今年,已是蒋华林在种粮创业之路上的第7个年头。随着他奋斗的步伐,他家的种粮面积从30多亩增至如今的600多亩。其中,撂荒田的数量占其所栽种水稻总面积的50%以上。

  连日来,忙碌在稻田中的蒋华林虽然辛苦,但眼角总洋溢着笑意。他家今年种的300亩早稻,亩产量有800斤左右,是一个丰收年。蒋华林说,这些早稻生长的水田,有的曾被撂荒了20多年。如今丰产,让他感到莫大的知足和自豪。

  记者在梅潭村采访时就注意到,蒋华林家管护的田地大多在山边,不少田地还存在灌溉难题。蒋华林说,正是这些交通不便、灌溉不易的农田容易被撂荒,他主动跟乡亲们沟通,把这些田流转下来。

  其实,把撂荒田变增收田的过程中,蒋华林吃了不少苦头。最初的挑战对他来说近乎残酷:假肢在田埂上行走不稳、施肥时扛肥料袋磨破皮肤、操作机械需比常人付出数倍体力……但他像一株倔强的稻苗,在风雨中扎根、成长。

  为提升种粮效率,蒋华林自学农用无人机操作,妻子操控设备,他负责搬运、装填肥料;为破解灌溉难题,他挨家挨户沟通……有的村民敬佩他,免费给田地支持他耕种。数年下来,蒋华林夫妇管护的撂荒田散布在石岗村委、梅潭村委等下辖的10多个自然村。走完这些散布的田地,都得耗费一整天。

  水稻夏秋管护十分关键,遇到用水紧张之时,蒋华林需要每天在不同村庄农田来回奔走。阡陌交错,道路狭窄,不便开车,很多时候,蒋华林只能靠双脚走。那些日子,蒋华林每天的微信计算步数达3万至4万步,相当于日行18到28公里。

  “双腿健全的人都会觉得辛苦,何况他是戴着假肢的人。”谈起丈夫种粮数年的辛劳,妻子蒋冬艳红了眼眶。

  在勤劳创业的过程中,蒋华林注重科技种粮。这些年,他和妻子陆续采购了旋耕机、插秧机、收割机和农用植保无人机等现代化农用机械设备,大大提高了种粮效率。2024年,蒋华林家种植的490亩水稻,为全家人带来了20多万元的纯收入。

  “今年,粮食种植面积扩大了,我请了4个固定工人帮忙。农忙的时候,最多一天请30多个人帮忙。”蒋华林说,种粮的过程中,他得到了乡亲们的很多支持。他也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给乡亲们提供就近务工的机会,“大家一起富起来”。

  从曾经的贫困户到如今的致富带头人,蒋华林的坚韧和勤劳赢得了村民的敬重。村民看他独腿跋涉田间,时常感叹:“这硬汉的腿,是铁打的。”

  全州县农业农村局种植业管理股股长蒋启斌告诉记者,他曾多次到蒋华林种植的水田走访,熟悉这位身残志坚的农人:“他拒绝怜悯,选择用汗水浇灌土地;他穿越疼痛,在假肢与泥土的摩擦中刻下坚韧。如今,那稻浪翻滚的田野里,不仅有丰收的希望,更生长着一种精神:残疾不是命运的终点,而是奋斗的起点。”

  看着烈日下忙碌的蒋华林,记者也坚信:这位“独腿硬汉”,是乡村振兴画卷中的一抹亮色,也是无数自强不息者的缩影——生命的残缺挡不住灵魂的丰盈,只要心中有梦,便能在土地上种出璀璨人生。


责任编辑:杨艳丽
热门评论
暂无评论,快去评论吧。
网友评论
0条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