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阵地》说桂林|循着《阵地》探足迹: 田汉与桂林的深厚情缘

来源: 桂林生活网-桂林日报 2025-11-13 09:46:40 我来说说 阅读

  穿山公园内的“岁寒三友”雕像。从左到右依次为:田汉、欧阳予倩、徐悲鸿。    记者张苑 摄

  田汉(资料照片)

  电视剧《阵地》中的田汉。(视频截图)

  本报记者 张苑

  当央视热播剧《阵地》的镜头定格在七星岩下那个伏案疾书的身影时,无数观众的目光被拉回到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昏黄的油灯映着纸上遒劲的字迹,窗外是秀美的桂林山水,屋内是文人以笔为枪的火热激情。

  这一幕并非艺术虚构,而是对真实历史的深情复刻:1939年至1944年间,国歌歌词作者田汉曾四次奔赴桂林,累计停留三年有余。

  如今,在桂林还能寻到关于他的足迹:七星公园内的“田汉桂林住所旧址”纪念墙、穿山公园内的“岁寒三友”雕像,还有广西省立艺术馆里陈列的由他编写剧本的珍贵剧照……点滴印记仿佛将荧幕里的感动转化为触手可及的温度,诉说着这位文化先驱与桂林城的深厚情缘。

  忆历史——他曾四次到桂林

  “同胞们,桂林的兄弟姐妹们,就像我写的歌词一样,我们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我们要团结起来,我们要为抗日救国而奋斗。曾经有人说过,中国是一头沉睡的雄狮,一旦醒过来,将震惊全世界。这次我们文化界同仁齐聚桂林,就是想让我们的作品变成刀枪、变成剑,点燃我们国民的魂,要让这头狮子彻底醒过来!”这是电视剧《阵地》第12集中,田汉在桂林面对外国媒体记者采访时发表的慷慨演讲。当时,由他作词的《义勇军进行曲》受到国际关注,通过激昂的歌词,中华文化与抗战精神广泛传播。

  田汉不仅是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词作者,也是中国现代话剧的开拓者、戏曲改革运动的先驱者。他曾在乱世中“邂逅”桂林这座美丽的城市,漓江之畔留下了不屈抗争的身影。

  田汉早年留学日本,1921年回国后,与郭沫若等人共同组织创造社,后创办南国社,主编《南国月刊》,并参加话剧创作与演出实践,推动了中国革命戏剧的发展。

  抗战时期,田汉先后四次来到桂林。第一次是1939年4月,田汉带领平剧宣传队来到桂林工作。当时他住在五美路的一间小楼上。一次,桂林戏剧改进会召开会议邀请田汉参加,他在会上指出:“旧戏负有动员广大群众之任务,一定要把许多革命事实表演在舞台上,才不失为历史剧之意义。”

  1940年2月,田汉第二次到桂林。他从广西前线昆仑关返回长沙,途经桂林,稍作停留。在桂林,田汉见到了老友欧阳予倩,两人畅谈戏剧改革的话题,欧阳予倩还邀请田汉到南华戏院观看了桂剧《桃花扇》。这次,田汉在桂林停留不到一个月便返回长沙。

  1940年秋,田汉第三次到桂林。田汉此次在桂林最重要的活动是与欧阳予倩、夏衍、杜宣、许之乔等一同创办大型戏剧月刊《戏剧春秋》。《戏剧春秋》于这年11月1日创刊,田汉亲自写了“发刊词”,他写道:“戏剧是宣传抗战的重要武器。”这一年的年底,田汉离开桂林去重庆。到重庆后,田汉还是坚持为《戏剧春秋》约稿。

  1941年8月,田汉第四次到桂林。此次是应杜宣的邀请到桂林支持新中国剧社。田汉这一次是携母亲和幼女一同移居桂林,一住就是三年。这三年里,田汉在桂林充分绽放他的才华,用生命之火点亮了激情燃烧的桂林岁月。1944年2月—5月,田汉与欧阳予倩等进步文化人士一起筹办的西南第一届戏剧展览会在桂林盛大举行,展示了中国西南地区戏剧运动的成果,促进了戏剧界的团结,为迎接抗战胜利做了准备。

  品文字——他在漓江畔写下美妙诗篇

  在桂林的这段激情岁月里,田汉除了写剧本,还创作了大量的旧体诗,记录在桂林的生活片段与感受。诗作中反复提到漓江,可以看出他对美丽漓江有着深深的喜爱与眷恋。

  1942年,田汉与夏衍等人从香港脱险,抵达桂林后,欧阳予倩招待他们。田汉感到朋友们战乱年代能在桂林这样一个美丽的诗情画意的地方相聚,是一种幸运,因此他即兴赋诗:“高歌一曲动华宴,老凤新声似昔年。碎玉正悲香岛远,掀环何幸桂江边。”

  1942年5月,欧阳予倩53岁寿辰时,田汉为其赠诗。诗中描述了两人在桂林漓江边一起看董莲枝唱梨花大鼓的感受:“漓江同诉董莲枝,艺事精时鬓已丝。一曲梨花两行泪,灵均辞赋少陵诗。”

  田汉有着诗人的浪漫与豪放,他经常在与朋友们的聚会上赋诗抒怀。一次,他在熊佛西家里,把朋友们畅谈三国英雄的趣事题写在墙壁上:“意气犹如烟气浓,只怜无酒论英雄。春风欧亚吹腥血,谁向漓江起卧龙。”

  田汉心里装着漓江,多次把漓江写入诗句。他的“漓江情缘”显而易见。

  不仅如此,从田汉旅居桂林期间的话剧创作也可以看出,漓江不仅是他创作的内容,还是创作的灵感源泉。

  1939年田汉第一次到桂林时,日军飞机连续轰炸桂林。为了救济难民,田汉带领平剧宣传队发起义卖公演。公演当天,田汉有感而发,赶写了控诉日军暴行的剧本《怒吼吧,漓江!》。

  田汉抗战时期的代表剧作之一《秋声赋》,就是以风景如画的桂林山水作为背景,写了一位诗人在抗战中成长为意志坚定的人民作家的故事。

  此外,田汉写的剧本《双忠记》取材于桂林的晚明历史,剧中最感人的片段是张同敞和瞿式耜以身殉国,在漓江之畔的叠彩山下慷慨赴刑。

  在那个战乱的年代,田汉旅居桂林的生活是艰苦的。然而,这片美丽山水的陪伴,给他的生活增添了几分美好与诗意。

  寻足迹——他为这座城市留下精神血脉

  如今漫步桂林,田汉的印记仍清晰可寻。七星公园月牙楼下,“田汉桂林住所旧址”纪念墙静静矗立。作为桂林抗战文化标识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面纪念墙诉说着田汉1941年携老母幼女移居于此的三年岁月。就是在这儿附近的七星岩下,田汉常黎明即起,到此寻一僻静处创作,《秋声赋》等传世剧本便诞生于这般清苦却炽热的环境中。

  走进位于桂林市解放西路与榕荫路交叉口的广西省立艺术馆,当年由田汉与欧阳予倩共同主持的西南第一届戏剧展览会仿佛历历在目。这场文艺盛会将“剧场变战场”的理念推向极致。

  而在穿山公园内,“岁寒三友”雕塑将田汉与欧阳予倩、徐悲鸿的抗战情谊凝固成永恒,成为桂林人缅怀文化先驱的重要地标。

  在桂林度过的激情岁月,是田汉人生中重要而珍贵的一段经历,而他的到来也为桂林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

  “我以前并不知道田汉先生与桂林有这么一段深厚的情缘。作为桂林人,我感觉特别骄傲!”近日,在七星公园内,带着8岁女儿前来游玩的秦女士在“田汉桂林住所旧址”纪念墙前驻足。她说:“看了电视剧《阵地》才明白,原来这么多文化名人曾到过桂林,这是值得我们每个桂林人珍藏的历史记忆。”

  从《阵地》剧中的艺术再现,到桂林街头巷尾的历史遗迹,田汉与桂林的情缘早已超越个人际遇,成为这座城市精神血脉的重要组成部分。


责任编辑:杨艳丽
热门评论
暂无评论,快去评论吧。
网友评论
0条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