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阳县:一头牛“牵”出一条种养循环产业链

来源: 2025-05-14 16:50:02 我来说说 阅读

  近年来,灌阳县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以循环经济、生态养殖为特色,大力发展肉牛养殖产业,通过生态循环养殖模式,引擎出一条特色种养的新型绿色致富链。

  5月12日,走进灌阳县王道村祥顺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肉牛养殖场,远远地传来“哞哞”的牛叫声。宽敞的牛舍内,一头头毛色发亮、膘肥体壮的肉牛正悠闲地吃着饲料。很难想象,滋养这些肉牛的饲料,竟是从它们的粪便中“变”出来的。它们是由本地的花生苗、玉米秸秆、红薯藤、稻草制作而成的生态混合料,这些秸秆以往成为农户们的废弃物,如今却变成了助农致富的“香饽饽”。

  2025年2月8日灌阳县大学生联合会到养殖场内调研农家经济作物秸秆饲料(蒋宏伟摄)

  2025年5月12日“祥顺生态牛”正在进食富硒土壤生长的草料(蒋宏伟摄)

  据悉,王道村属石漠化干旱山区,是灌阳县其中的一个脱贫村。近年来,这个村践行“千万工程”经验,开展治山治水,发展产业,生态环境变得更好,吸引了在外打工的村民纷纷回乡创业。2017年王神祥、王神顺两兄弟将位于桂林市林业学校附近的养猪场转让出去,返乡在王道村的山坡下流转150多亩土地,购买本地土黄牛和西门塔尔牛,改良基础母牛品种,发展肉牛养殖。2021年又新建了一个养殖场,牛舍总面积达5000平方米,存栏肉牛200多头。规模扩大后,存在秋冬季节草料来源跟不上、饲草配方不科学、牛粪环保处理技术薄弱等问题。特别是传统的粪污处理方式不仅成本高,还容易造成环境污染。正当王神祥为此发愁之时,他从该县农业技术员中了解到灌阳县是粮食和水果产出大县,粮食种植面积达40多万亩,水果种植面积超过30万亩,每年产出富硒土壤生长的稻草、红薯藤、玉米等农作物秸秆超过19万吨。在县农业农村局的技术指导下,王神祥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把村民们的秸秆收集起来,加工后拿来养牛,再把牛粪反哺到稻田和果园进行粮食和水果种植,形成一条绿色循环产业链。说干就干,王神祥从村民中低价收购了100多吨秸秆,与玉米棒子同时放进秸秆分料切碎一体机进行加工,变成了肉牛的“美食”。经过处理后的农家经济作物秸秆富含乳酸菌和其他益生菌,可以增加饲料的营养价值。饮王道村老林山泉,吃经济作物秸秆的“祥顺生态牛”脂肪和胆固醇含量低,肉质厚实肥美,吃起来口感爽滑鲜嫩,健康放心,市场销售供不应求。祥顺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肉牛养殖场每年可出栏260余头肉牛,收入在400万元以上。加上这些肉牛“美食”能够产生600吨至700吨的有机牛粪,售卖给种植经济作物的农户,还能增收10多万元。

  “一人富了不算富,大家富了才是富。”祥顺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按照“党建+基地+农户”模式,“三线循环”联农带农,形成了“以种带养、以养促收”的循环经济。通过养牛促进玉米、红薯、花生、水稻种植,既保障了养殖基地饲料供应,又带动村民“家门口”就业,务工人员实现日均收入超百元,真正达到了土地增值、产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循环发展。该公司还整合王道、同仁、陈家坪、吉头、马莲等村集体经济发展资金230多万元,进一步扩大公司的养殖规模,拓宽村集体经济收入和脱贫户产业发展渠道,每年可为合作村增加集体收入18万元左右。同时王神祥充分利用“秸秆变肉”“粪便还田”这一重要举措,把养殖经验分享给全县种养农户,带动更多的村民大力发展水稻、玉米、水果等种植产业。王神祥自然而然成为了地道的“牛专家”。

  “‘秸秆+养牛+制肥+种植’的生态循环产业链,美了乡村,富了民。我们将继续努力践行‘千万工程’经验,向全县养殖和种植农户提供农业技术帮助,建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的和美乡村。”灌阳县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唐仁发说。

通讯员:蒋家凤、蒋政扬


责任编辑:雷渝
热门评论
暂无评论,快去评论吧。
网友评论
0条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