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市灌阳县:茶叶种植产业铺就瑶乡群众幸福路

来源: 桂林生活网 2025-11-20 15:57:11 我来说说 阅读

  11月17日已是初冬时节,瑶乡广西灌阳县黄关镇正江村千亩生态有机茶园仍然一片生机景象。茶农们正在“高山云雾”茶园基地中穿梭,抓紧节气时令对今年最后一波冬茶进行采摘。

茶农们正在采摘冬茶(蒋家凤摄)

  初心红田:“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

  2014年陈启军务工返乡,被村民们选举为正江村党支部书记。2015年陈启军看准了村里的香炉山,该山海拔1300米以上,常年云雾缭绕,山间流水潺潺,昼夜温差大,且土层深厚,土壤肥沃,很适合茶叶生长。他带着务工挣来的积蓄大力发展优势茶产业,通过流转土地150多亩,采取“党建+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创建了正江村高山云雾茶园基地,试种优质茶叶。同时因地制宜,挖掘整合村内种植资源,成立“灌阳县云间雾里生态种养专业合作社”,引导带领村民们种植350多亩茶叶,400000多株茶叶。试种的第二年茶农们就获得了少量的收成,第三年就开始进入了丰产期,种植户户均增收5000元左右。茶叶种植的好“钱景”提高了村民们的积极性。2017年陈启军“趁热打铁”,基地扩种了300多亩,90%的村民加入合作社种植了优质茶叶,茶园成为广西茶叶产业科技先锋队科技示范基地。该基地联农带农,带动980户农户,其中373户脱贫户种植,户均年增收8000元,茶叶种植鼓起了村民们“钱袋子”,2019年整村顺利脱贫。

  正江村高山云雾茶园基地规模不断扩大,村民们传统的手工加工操作难以完成大量鲜叶的加工,这可把村民们急成“团团转”,陈启军千方百计自筹资金,建成“灌阳县灌江红茶厂”。采用“集体经济+茶叶加工厂+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将茶叶进行深加工,同时注册创建“高山云雾”“灌江红”“灌江春”等系列茶品牌,拓展销路,解决了村民们茶叶加工及销售的“心头事”。

灌阳县云间雾里生态种养专业合作社系列茶品牌(蒋家凤摄)

  2025年正江村高山云雾茶园基地面积超过2400亩,合作社还辐射到周边村落种植1000多亩。今年以来灌江红茶厂已加工合作社茶叶70000多公斤,产值700多万元,村集体经济增收近30万元。茶园的管护、采茶、加工制茶等环节已形成稳定的用工链,云间雾里生态种养专业合作社及灌江红茶厂常年带动周边村落100多人灵活就业,茶叶盛产期超过300人,成为灌阳县群众“家门口”就业的重要企业。

  科技兴农:“打铁还需自身硬”。

  灌阳县云间雾里生态种养专业合作社创业之初曾经历过一些挫折和困难。种植上施肥、病虫害防治、剪枝、采摘、增产等技术提升,茶叶加工的杀青、揉捻、发酵、提香等技术掌握,这些都成为了茶农们的难题,个别种植户甚至动了放弃种茶的念头,但陈启军坚持“科技兴农”的思维理念,组织村“两委”干部 、种植户赴广西茶叶科学研究所学习培训,并寻求合作、引进技术,邀请专家亲临种植基地和加工厂指导,把失败的教训转化为成功的动力,硬凭“摸着石头过河”的闯劲和一点一滴的积累,种植和加工技术难度一步步突破。基地实行人工智能数字化生产管理,采用现代农业标准化作业,使用水肥一体全自动化设施,以电子视频远程操作的方式进行灌溉,通过传送压力表监测土壤干湿程度,控制好灌溉水量,有助于茶叶生长和品质的提升 。

陈启军在给茶农们讲解冬茶采摘的技术和要点(蒋宏伟摄)

  基地使用物理生物防控技术专用杀虫灯、灭蚊黄板及蓝板防虫灭虫。2000多亩的“高山云雾茶”施肥用的是从猪、牛、鸡、鸭等养殖场购买的粪便,再经过科学技术发酵而成的生物有机肥。灌溉用的是香炉山流下的山泉水,叶子进行光合作用时吸收的是云雾灵气和温差产生的雾露水。这样生长出来的茶叶清香甘甜,特别是谷雨时节、立夏之前盛产的茶芽叶肉肥厚,色泽翠绿,富含多种维生素和氨基酸,制作成的谷雨茶回味无穷,茶香怡人,成为灌阳县“舌尖上安全”的“绿色食品”。

  一杯生态茶,一条振兴路。如今,灌阳县云间雾里生态种养专业合作社在总经理陈辉的带领下,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和广西“头雁培训”技能,积极探索“以茶兴旅、以旅促茶”的农旅融合发展模式,通过举办采茶节,开展茶山摄影、山歌对唱、采茶制茶体验等活动,将香炉山茶园基地与村旁的稻博园旅游资源相结合,打造成农业种植、农科研学、旅游观光、茶文化体验于一体的休闲旅游开发基地,每年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旅游观光和养生,仅2025年4月20日采茶节就吸引了近万名区内外游客前来“凑热闹”、买茶叶,为村民创收7万元左右。展望未来,陈辉满怀信心:“我们将继续奋斗,让‘茶叶子’变成乡村振兴的‘金叶子’,带动瑶乡更多的乡亲们发家致富,让大家的日子越过越幸福,越过越有滋味!”(通讯员:蒋家凤 蒋政扬)


责任编辑:雷渝
热门评论
暂无评论,快去评论吧。
网友评论
0条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