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之父”与桂林的不解之缘

来源: 桂林晚报 2025-02-14 09:43:11 我来说说 阅读

  在时下热映的电影《哪吒魔童闹海》(以下简称《哪吒2》)中,哪吒与父母情感也令无数观众深受感动。

  追根溯源,影片中哪吒的父亲——陈塘关总兵李靖的神话形象,其历史原型是唐初名将李靖。李靖被誉为“大唐军神”,为大唐的开疆拓土立下赫赫战功。

  而李靖与桂林,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今,在桂林市逍遥楼前,李靖塑像巍然屹立于漓江之畔,仿佛仍在静静注视着这座千年古城的沧桑变迁。

  “哪吒之父”的原型是唐朝名将李靖

  据史料记载,李靖(571年-649年),字药师,出生于雍州三原(今陕西咸阳三原县),是隋末唐初时期杰出的军事家与政治家。

  这样一名历史人物,是如何和神话故事联系在一起的?

  记者查阅众多资料发现,科普杂志《科学大观园》的《托塔天王李靖:唐朝名将的神话演变》、《洛阳大学学报》的《探究托塔天王为何以李靖为原型》、《西华大学学报》的《李靖神化过程的初步演变及其原因探析》,《上海师范大学学报》的《李靖形象流变研究》等多篇分析文章,均得出了唐朝名将李靖即为托塔天王李靖历史原型的结论。

  诸多分析文章指出,在古典名著《封神演义》中,李靖的形象源于佛教中的多闻天王。作为四天尊王之一,多闻天王在唐朝时被广泛信奉为能够平定战事的神祇,其典型形象特征为右手托宝塔,左手持雨伞,寓意着祈求风调雨顺。后世人巧妙地将名将李靖与多闻天王联系在一起,经过艺术加工与想象,创造出了众多关于李靖的神话传说。

  明代吴承恩在广泛搜集民间传说的基础上编写了《西游记》,使得神话人物李靖有了更为完整和生动的神话故事。随后,另一部古典小说《封神演义》又在《西游记》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了李靖的故事情节,使得托塔天王李靖作为哪吒之父的形象深入人心。同时,为了配合《封神演义》所描述的武王伐纣的历史背景,李靖还被赋予了商朝陈塘关总兵的身份。

  这些文学作品的不断演变与发展,最终塑造了我们现在所熟知的托塔天王李靖。

  《桂林市志》记载李靖始建桂州城

  而历史人物李靖与桂林的渊源,则要从公元621年说起。据《旧唐书》记载,唐武德四年(621年),面对萧铣在两湖地区自立为帝、拥兵四十万的割据局面,唐高祖李渊任命李靖为行军总管,率军南下征讨。李靖以奇兵制胜,仅用两个月便平定萧铣势力。战后,李靖被擢升为检校荆州刺史,负责安抚岭南地区。同年,他率军经兴安灵渠,沿漓江南下,于11月抵达桂州(今桂林)。彼时,岭南正是萧梁政权的腹地,但李靖凭借其卓越的政治智慧,恩威并施,很快便使岭南诸州相继归顺大唐。因平定岭南有功,李靖被任命为岭南道抚慰大使、检校桂州总管。在任期间,他不仅平定盗匪、稳定政局,更主持了桂林历史上首次大规模筑城工程。据《桂林市志》记载,公元622年,李靖始建桂州城,城池周长“三里十八步”(每步约合五尺),城墙高达“一丈二尺”,设有东门(“东江”)、西门、南门(“滕仙”,今古南门)、西南门(“顺庆”)四座城门。城址位于独秀峰东南、漓江西岸,人称“子城”。

  位于逍遥楼前漓江畔的李靖雕塑。

  始建于唐初的桂林早期标志性建筑——逍遥楼,就位于“子城”东墙之上。据《重建逍遥楼记》记载,“逍遥楼始建于唐初武德年间李靖镇守桂林,营建桂州城楼于子城东北,毁于抗战初期。”李靖筑城不仅奠定了桂林城市格局,更使桂林城垣、府衙、楼、亭、寺、塔等功能性建筑渐趋完善。

  逍遥楼前的石刻记录着桂林逍遥楼最早建于李靖镇守桂林期间。

  深受百姓爱戴 桂林多地仍有卫公庙

  李靖作为唐王朝开国元勋,征战沙场数十载,功勋卓著,最终获封“卫国公”,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第八位,得以陪葬昭陵。其卓越功绩不仅得到历代王朝的认可,更在民间逐渐演化为一种独特的信仰文化。

  据《大明一统志》记载,早在唐代,就有人在李靖向西岳神献书处为其立庙祭祀。《太平广记》中收录的李靖神话故事,如他向华山神诉说困境并得到神灵回应的情节,进一步推动了李靖的神化进程。这些传说为李靖庙宇的兴建提供了深厚的信仰基础,使其逐渐从历史人物演变为民间神灵。

  而在桂林,李靖的纪念活动也尤为兴盛。

  《广西名胜志》记载,桂林百姓为纪念李靖的功绩与德政,在七星山北麓寻源桥畔修建了李卫公庙。七星岩普陀山悬崖上的《加封李靖碑》石刻更是见证了这段历史。该石刻高99厘米、宽125厘米,刻有“唐桂州都总管使李卫国公庙,天福二年加封灵显王”等字样。“灵显王”是指五代后晋(公元936-947年)首个皇帝石敬瑭登位第二年八月对李靖的追封,当年桂林就有人将此事刻于山崖,足见桂林百姓对李靖的崇敬之情。

  时至今日,在桂林城北的叠彩区大河乡、城东的平乐县,都还留存着祭祀李靖的令公庙。

  位于白石潭村的令公庙。

  日前,记者来到叠彩区大河乡的白石潭村,穿过古村落的集贤门,没走多远就看到了令公庙。庙宇不大,由石砖搭砌,两个拱门对开,中间供奉着五座神像,祭台也摆放着不少祭品。

  令公李靖像。

  叠彩区大河乡四联村党支部书记石素文告诉记者,白石潭村初建于明朝洪武年间,已有400多年历史。据老一辈流传下来的说法,令公庙自建村时就存在,里面供奉的便是李令公李靖。至于为什么供奉他,而今已无人知晓,但村里人一直很爱护这个庙宇,每到农历初一、十五都会上香,从曾经的水运经商到如今的孩子求学、龙舟比赛,村民们都会来此供奉祭拜,香火延续。

  非遗桂林傩面具 三面令公最独特

  桂林人对李靖的尊崇,还体现在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桂林傩面具的精湛技艺之中。

  傩面具作为傩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应用于傩舞、傩祭、傩戏之中,其形象与所代表的人物紧密相连,使表演者在人与神的角色间自由转换,增添了表演的神秘与魅力。桂林傩面具以三十六神为基础,依据不同相类进行雕刻与着色,使面具突出融合叠加的透视效果,层次分明,整个面具透露各种形态特征,突出复古和传统的韵味,即所谓“老小妍陋,无一相似”。李靖镇守桂林期间,因征剿盗匪、抚慰百姓而被后人设祠祭祀,逐渐成为了傩神之一。

  令公善相傩面具。

  桂林傩面具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唐江峰告诉记者,桂林傩面具的一个典型特点就是多面性,这是为了适应演出中情绪变化的需要,起着“变脸”的作用。现在能见到的三面令公面具,其代表的人物就是李靖。

  据清嘉庆七年(1802年)的《临桂县志》记载:“其神数十,辈以令公为最贵……雕缕有极精者。”唐江峰还向记者表示,他多年来深入桂北乡间探访,致力于还原古时傩戏面具的真实面貌。在他精心制作的众多面具中,最为人称奇的便是令公面具。

  在位于喜来登饭店一层的桂林秀峰非遗传承体验站,展厅之中就陈列了三面令公面具。

  令公面具文创。

  “首层面具是令公的本相,以红面武相呈现,威严而不怒自威,彰显李靖身为武将的本色;第二层则是温文尔雅、和颜悦色的白面善相;至于第三层,则是令公的金面凶相,怒目圆睁,獠牙毕露,尽显威猛。”唐江峰介绍道,令公面具之所以有三面,是因为其在傩文化区域享有崇高地位,需要通过多层设计来表现复杂的情感变化。三面相既展现了人物性格的多重性,又满足了傩戏表演的艺术需求,这种设计不仅是对历史人物的致敬,也是傩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成果。因此令公面具也被誉为傩面具之王,亦是桂林三十六神面具中最为独特且体积最大的存在。

  如今,在这处非遗体验站内,市民游客不仅能亲眼目睹三面令公面具的风采,还能欣赏到精致的文创版令公傩面具。

  来源丨桂林晚报(记者刘琪)

责任编辑:申蓉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