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水苗族乡:精准发力,助推乡村振兴工作迈上新台阶

来源: 桂林生活网-桂林日报 2023-08-24 11:20:40 我来说说 阅读

  □潘乔梁

  近年来,两水苗族乡立足于本地“生态优”“文化美”“产业好”资源优势,坚持“红色苗乡·绿色两水”总基调,紧紧围绕打造华南地区独具苗族民俗文化特色的红色魅力小镇目标,精准谋划项目,构建联农益农联结机制,精准发力,靶向施策,有效地促进农户增收致富,乡村振兴工作稳步迈上新台阶。

  精心培育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带农增收

  两水苗族乡坚持党建引领,通过“党支部+”积极培育发展壮大新型经营主体,推动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农户发展生产的利益联结模式,通过订单生产、实用技术培训、产品代销、土地租赁、劳务输出等多种形式,将经营主体、农户、村集体经济组织紧密联结到产业链供应链,构建优势互补、分工合作的发展格局。截至目前,该乡共发展资源县天尚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资源县东寨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资源县两水苗族乡兄弟家庭农场等15家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农户共767人,其中脱贫户(包括监测户)495人发展。天尚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2022年销售额达600万元,实现净利润120余万元,农户人均实现增收3500元以上。

  精准把握各项惠民政策支持助农致富

  两水苗族乡始终将联农益农带农作用的发挥放在重要位置,积极用好用活惠民政策。在推行奖补政策的同时激励农户发展生产的内生动力,为联农益农带农致富目标提供实现平台。一是精准谋划特色产业项目,大力推行产业以奖代补。通过聚焦帮扶对象产业发展需求精准发力,分类制定产业计划,激发脱贫户、监测对象发展产业内生动力。通过发展优质稻、辣椒、红薯、鸡、鸭等本地特色产业,在实现种养以奖代补政策的同时,发展壮大特色种养。截至目前,该乡累计发放以奖代补共计1639户467.32604万元。二是大力扶持发展就业帮扶车间。通过就业帮扶车间奖补政策,激励企业用工导向,为脱贫户(监测户)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助农增收。截至6月份,该乡已认定的就业帮扶车间共10个,共吸纳农村劳动力170人就业,其中脱贫人口114人。三是持续深化脱贫人口小额信贷政策。通过小额信贷金融帮扶模式,有效解决农户发展种养、乡村旅游等方面的发展资金问题。截至目前,该乡共有小额信贷贷款户566户,贷款金额2377.85万元,贷款余额2364.61万元。其中2023年新增92户,贷款金额431.79万元。

  精细谋划,农文旅融合聚力促发展

  近年来,两水苗族乡积极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2018年,投入粤桂扶贫协作资金472.6万元,建设李洞乡村旅游民宿3栋,同时整合各方面的资金,建成集住宿、会议、餐饮等为一体的多功能服务区。2021年,通过投入粤桂协作资金335万元,建成“红色老山界”田园综合体项目,极大地提升了旅游公共服务设施水平;充分挖掘红军长征文化,打造李洞红色廉政文化教育基地,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全区关心下一代党史国史教育基地”,以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基地等,形成集红色文化旅游、机关党员干部开展党日活动打卡地、农业休闲旅游等农文旅综合性发展的乡村振兴新局面。目前共发展有农家乐、农家民宿等8家。同时促进当地土鸡、土鸡蛋、土鸭、土鸭蛋、高山冷水鱼等农产品销售,直接受益脱贫户66户256人,户增收2000元以上,为当地农业发展、农民创收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改变。

  另外,李洞乡村旅游项目、“红色老山界”项目不仅带动周边农家乐发展、农户增收,分红租金还带动6个村村集体经济创收。2023年,各村集体经济收入创收达3万元以上。同时形成良好的社会化服务效应,通过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山歌)传承基地优势,结合当地少数民族特色文化,将山歌文化、长征文化等转化为旅游文化,每当游客露宿民宿,篝火广场便会响起独具苗族韵味的歌曲《两水谣》、苗家山歌,以及呈现以红军过两水为背景的舞台剧等,为游客提供具有民族特色的社会化服务。

  (作者系资源县两水苗族乡党委副书记)


责任编辑:曹榕榕
热门评论
暂无评论,快去评论吧。
网友评论
0条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