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历史文化标识之雕塑系列】滨江路的李卫公塑像

来源: 桂林生活网-桂林日报 2022-06-16 11:13:00 我来说说 阅读

  

  


  图①:古籍上的李靖征战区域。 记者杨湘沙 翻拍

  


  图②:李靖雕像。 记者杨湘沙 摄

  


  图③:李靖雕塑旁的李卫公兵法摘要。记者杨湘沙 摄

  李靖,唐三原(今陕西)人,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因平定萧铣之战有功,被李渊擢任为检校荆州刺史,并命他安抚岭南诸州。后因措施得当,“远近悦服”,被李渊正式提升为岭南抚慰大使,检校桂州总管(治所在今天的桂林)。李靖的雕像,作为桂林城市文化历史标识的组成部分之一,出现在今天滨江路段漓江边的步道上,供后人瞻仰。

  相关部门之所以会把李靖的雕像放置在解放桥以北的滨江路段,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当年由李靖主持修建的桂州城,就在伏波山以南至解放桥这一带。史料记载,桂林因为位于“湘水之南,粤垠之西,……遥制海疆,旁控溪峒,宿兵授帅”,地理位置极为重要。唐恢复隋时的桂州总管府后,桂林成为了岭南政治和军事的中心之一。李靖到桂林,便着手营建桂州城。可以说,桂林城的古城墙兴建史,正是始于李靖李卫公。

  据专家介绍,秦始皇开凿灵渠统一岭南后,增设了桂林、象、南海三郡,但当时桂林的郡治并不在现在的桂林。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在平定了吕嘉之乱后,汉武帝把原来桂林郡的北部地区,即今之兴安、灵川、桂林、阳朔、永福、鹿寨等地,设置为始安县,属荆州的零陵郡管辖,始安县治当时仍然不在桂林。三国时,吴帝孙皓于甘露元年(265年)在零陵南设始安郡,属荆州管辖,从这一年开始,始安的郡治和县治都设在今天的桂林。桂林成为始安郡和始安县的治所所在地后,开始聚集大批的文武官员,桂林也就此由一个普通居民点形成为城镇,并逐渐成为历代王朝统治广西的中心。

  在李靖之前,桂林是没有可做军事用途的城墙的,倒是在北边的兴安县,有一处“秦城遗址”。该遗址位于灵渠与漓江汇流的三角洲上,这里既是北往中原的卡口,又是南抵苍梧的咽喉,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修筑城墙也在情理之中。据介绍,秦城内的建筑物已经不存,但其城墙却基本保持原有规模:这是一座南北长约800米,东西宽约500米的古城。虽然学界目前仍存争议,但从其规模来看,这里很有可能就是当年始安县的县治所在地,毕竟这座秦城,要比李靖修建的桂州城还要大。

  李靖到桂林是武德四年(621年)十一月,他主持修筑的桂州城以独秀峰东南一带为中心,周长三里多,换算一下大概不到1500米(秦城的周长是2600米)。尽管规模不如秦城,但考虑到桂林城一千四百年的城墙兴衰史就是由此开始的,其意义也非比寻常。李靖的城墙高一丈二尺,正方形,筑有四门,称为“子城”,由于官府衙署多在子城内,故又称“衙城”。今天的子城已不复存在,由宋代开始修建,又在元、明、清时代得以扩大完善的桂林古城墙,早已取代了李靖城墙的地位,哪怕现存的靖江王城规模也非旧时李靖的城墙可比,不过,作为桂林城防工程的开创者,李靖在桂林城历史上的地位仍是值得一书。

  李靖在桂林的时间并不长,武德六年(623年)七月,李靖收到朝廷讨伐窃据丹阳(今之南京)的伏威、辅公祏的诏书后,便匆匆离开了桂林,再次踏上征途。

  此时距李靖到达桂林两年时间还不到,但李靖还是在广西的史册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据史料记载,李靖一到桂林后,很好地贯彻执行了对广西少数民族的绥抚政策,派人分道招抚,所到之处,皆望风归降。岭南豪酋冯盎、李光度、宁长真皆派遣子弟求见,表示归顺,李靖承制都授以官爵。因而在短短的时间内就连下九十六州,所得民户六十余万。

  李靖认为,南方偏僻之地,距朝廷遥远,隋末大乱以来,未受朝廷恩惠,若“不遵以礼乐,兼示兵威,无以变其风俗”,所以,李靖的办法就是遂率其所部兵马从桂州出发南巡,所经之处,李靖亲自“存抚耆老,问其疾苦”,得到当地人民的拥护,于是“远近悦服”,社会安定。

  兵不血刃,“岭南悉平”,李靖不仅得到了唐高祖李渊的嘉奖,也获得了包括桂林在内的岭南百姓的民心。有感李靖德政,宋人曾于七星山北麓建李卫公庙以祀之,而今之人为其塑像,李靖也当得起。

  李靖

  李靖(571年-649年7月2日),男,字药师,雍州三原(今陕西三原县)人,祖籍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洮县)。隋末至初唐时期杰出的军事家。李靖出身陇西李氏丹杨房。初仕隋朝,拜马邑郡丞。后转仕唐朝。

  武德二年(619年),李靖入蜀协助赵郡王李孝恭筹划消灭南方割据势力萧铣。次年(620年)三月,击败开州(今四川开县)蛮首冉肇叛军。武德四年(621年)正月,向李孝恭献平萧铣十策,助其统十二总管兵。以功加授岭南道抚慰大使、检校桂州总管,于是度岭至桂州(今广西桂林),招抚岭南九十六州。武德六年(623年),协助李孝恭统七总管兵镇压反唐的辅公祏军,俘斩辅公祏。武德八年(625年),突厥进攻太原,李靖以行军总管身份统兵万人屯驻太谷(今属山西)。次年(626年)四月,在灵州(今宁夏灵武西南)峡石击退东突厥颉利可汗进犯。贞观三年(629年)十一月,任定襄道行军总管,奉命节度并州都督李勣等六总管兵分道反击突厥,至贞观四年(630年)消灭颉利可汗主力,将其生擒,使唐朝疆域大为扩展,自阴山北直至大漠,北方安定。贞观九年(635年),吐谷浑入侵,李靖自请出兵,以西海道行军大总管统率侯君集、李道宗等五总管兵西征,于次年(636年)平定吐谷浑之乱。

  李靖因功拜尚书右仆射,封代国公。破吐谷浑后,改封卫国公,世称“李卫公”。晚年多病,阖门自守,不预政事。贞观十七年(643年),列名“凌烟阁二十四功臣”。贞观二十三年(649年),李靖病逝,终年七十九岁。册赠司徒、并州都督,谥号“景武”,陪葬昭陵。

  李靖一生征战数十年,为唐王朝的建立及发展立下赫赫战功。他的治军作战经验,进一步丰富了中国古代的军事思想和兵法理论。著有《六军镜》《卫公兵法》等多部兵书,多已失传。

  (记者杨湘沙 整理)


责任编辑:李毅兰
热门评论
暂无评论,快去评论吧。
网友评论
0条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