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唐健扬
——民生实事遍地开花,全市完成1049个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惠及居民9.4万户,11个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入选全区精品案例,全市消除易涝积水点112处。
——市容环境持续优化,市区新增设置小贩聚集区35处、便民小摊点10000余个,城市烟火气更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持续保持100%,群众幸福感与游客体验感持续向好。
——漓江支流治理持续深入,消除排污口148个,2024年城市建成区生活污水收集率达83.46%,位居全区第一。
——市政设施日新月异,完成两座供水厂制水工艺升级改造和桂林市第二水源工程建设,全市综合供水能力达84万立方米/日,水质综合合格率99.98%以上。
“十四五”以来,桂林以世界级旅游城市建设为统领,将“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理念融入城市管理全过程,在智慧赋能、市政完善、民生服务等领域深耕细作,以“实干为要、创新为魂”的担当,用一项项实打实的成效、一组组亮眼的数据,交出了一份写满获得感的城市管理答卷。
民生导向 传递治理“温暖质感”
“城市管理要像绣花一样精细”,桂林将这一理念贯穿“十四五”始终,从细微之处入手,全方位提升城市品质。
在七星区穿山社区,曾经分散经营的摊贩如今有了规范的经营场所,这是桂林城管创新举措的成果。他们整合空中无人机与地面高清摄像头,构建起全域立体巡查体系。借助这一体系,七星区城管局联动相关部门精准分析人流热力图,依据分析结果,将200余个原本分散经营的摊贩引导至穿山公园南门的规范点。社区摊主石先生感慨:“如今有了固定摊位,不用再早出晚归打游击,每月能增收近5000元。”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
在市容秩序治理上,桂林摒弃“一刀切”模式,走出一条“包容有序、刚柔并济”的新路子。滨江路城市精细化管理街区便是成功范例。这里曾经街头演艺杂乱、摊贩随意摆摊,如今经过改造提升,成为兼具高品质与高颜值的特色街区。漫步其中,既能感受到城市的格调,又能体会到市井生活的烟火气。
执法方式的转变让城市治理更有温度。桂林市深入践行“721”工作法,坚持服务为民,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对于流动摊贩占道、商户超门槛经营等轻微违法行为,桂林城管以宣传、劝导、教育为主,推行柔性执法;同时严厉打击违法建设、非法充装销售黑气等危害公共安全的违法行为,让执法既有力度又有温度,大幅提升了群众认可度。
目前,全市科学设置小贩聚集区35处、便民小摊点10000余个,新增就业岗位约1.5万个。针对共享电单车“乱停乱放”的顽疾,创新引入第三方“服务队”规范管理,曾经杂乱停放的共享电单车如今整齐排列,城市道路更整洁有序。过去,象山区西门菜市场水产品(海鲜)批发周边环境污水横流、垃圾堆积,经过搬迁后,辖区居民生活环境“焕然一新”,赢得市民游客广泛点赞。
生态优先 守护漓江“清水绿岸”
暖阳秋日,桂林市象山区的宁远河成为市区的网红“打卡地”。河岸边,一片美人蕉盛开,娇艳欲滴的花朵宛如绚丽的油画,吸引众多市民驻足欣赏、拍照留念。生态优先、标本兼治,全力守护漓江清水绿岸,已然成为桂林城市品质的核心底色。
高标准推进污水治理是重要举措之一。桂林精心谋划实施了13个漓江支流生态环保项目,总投资约6.16亿元。目前,全市新建改造雨污分流管网约550公里,消除排污口148个,建成区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达83.64%,位列全区首位。2025年,市本级污水处理能力达46万吨/日,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合格率达100%。
面对漓江支流综合治理点多、线长、面广,施工难度大、情况复杂的困境,桂林创新举措,采用应急抢险措施实施项目建设,容缺前期审核审批,破解规划用地瓶颈,让4条支流治理项目较常规项目提前6至12个月开工;实行“驻点管家、吹哨报到、限时办结”机制,“驻点管家”每日巡查,相关部门及时响应解难题;制定7项保障机制,出台施工计量与验收方案,倒排工期、挂图作战,确保漓江支流“消劣返清”治理项目高质效推进。目前,漓江支流“消劣返清”5个治理项目168个作业面全部完工,完成255公里管网溯源排查,解决管网病害问题10000余个。清淤疏浚42.34公里,清除淤泥10万余吨。新建、改造44.6公里雨污管道和8座污水提升泵站并正式投入运行,治理消除排污口25个,漓江支流水质改善显著。
在垃圾治理方面,桂林实现“变废为宝”的绿色转型。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年均发电量达4.12亿千瓦时,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持续稳定在100%,市区生活垃圾实现了“全量焚烧”,焚烧处理能力占比达92.26%,年均可回收利用率已突破35%,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位居全区前列,市区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率高于“无废城市”2025年建设标准。
精细雕琢 提升城市“四宜品质”
城市治理的成效,最终要体现在民生福祉提升上。“十四五”期间,桂林聚焦群众急难愁盼,用一项项民生工程、一件件惠民实事,传递城市治理的“温暖质感”。
供水供气能力提升,是最直观的民生答卷。桂林完成两座供水厂制水工艺升级改造和桂林市第二水源工程建设,2025年,全市综合供水能力达84万立方米/日,水质综合合格率99.98%以上。在供气方面,城市燃气普及率达99.4%。工作人员全面排查燃气管道、场站及用户,对在册安全隐患进行彻底整改。同时,推出24条优化营商环境硬措施,用水用气办理时限从3至5天压缩至0.5至1天,实现“零材料报装”。
积水点治理和老旧小区改造,破解民生“痛点”。按照“系统规划、一点一策、统筹推进”的原则,实施老城区积水点紧急抢修整治等一批排水防涝项目,全市治理消除易涝积水点112个,有效解决了昔日“逢暴雨必涝”的问题,为群众安全出行提供坚实保障。“十四五”期间,完成全市1049个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惠及居民9.4万户,11个项目入选全区精品案例;2025年新开工73个老旧小区改造项目,惠及居民10722户,让老旧小区“旧貌换新颜”,群众生活品质持续提升。
城市照明点亮美好生活,增添民生“亮色”。完成楼宇景观照明提升和靖江王府亮化工程,改造老城区道路灯具,照明效果大幅提升。2025年,全市主次干道及城市巷道装灯率和亮灯率保持高位,璀璨的城市夜景不仅提升了城市的魅力,更让群众夜间出行更安全、更舒心。
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为人民。
“十四五”期间,桂林以规划为引领、以项目为抓手、以民生为导向,用精细化管理雕琢城市品质,用智慧化手段提升治理效能,让城市更宜居、更宜业、更宜游。展望“十五五”,桂林将继续秉持“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持续深化城市精细化管理,为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增进民生福祉书写更精彩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