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三姐纤树蛙”(雄性)。余国华 摄
本报讯(记者文烨 通讯员黎斯琴)日前,广西师范大学与广西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研团队,在广西猫儿山发现两栖类新物种,并命名为“刘三姐纤树蛙”,成果发表在国际期刊《动物系统学与演化》上。
据广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吴享键介绍,该研究团队在2024年和2025年进行猫儿山两栖类监测期间,共采集到6个纤树蛙成体标本,通过形态学“看长相”、分子系统学“测基因”、鸣声学“听歌声”三重严谨分析,最终确认为两栖类新物种。
为何以“刘三姐”命名?吴享键说,因其鸣声悠扬,宛若山歌,目前仅发现于广西桂林,科研人员便以这位聪慧的歌仙为其命名,为它披上了一层浪漫色彩。
记者了解到,“刘三姐纤树蛙”属于树蛙科、纤树蛙属,体型属小巧玲珑型,雄性体长2.7至3.3厘米,比一枚一元硬币长不了多少;雌性稍大,3.8至3.9厘米。样貌方面,身体背面呈浅褐色或深褐色,有一个独特的深褐色倒Y形斑纹;背面皮肤粗糙,有少许疣粒。主要特征有:雄性具有内声囊,繁殖期第一、二指的基部具白色婚垫,无雄性线,用于在抱对时紧紧抓住雌性,这是许多蛙类繁殖期的典型特征。栖息地在猫儿山海拔1600米左右的竹林,每年4月初,当春意渐浓,它们便开始进入繁殖季,在竹林中“对山歌”求偶。
“刘三姐纤树蛙”的发现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此前,全球纤树蛙属共有22个物种,而“刘三姐纤树蛙”的加入,使这个家族成员增至23种。其中,中国的纤树蛙物种也因此增加到12种,单是广西就分布有6种,彰显了广西在全球两栖动物多样性中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