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许丹婷 通讯员 杨煜航
“就是这么快!”清晨的西江梧州段,薄雾尚未散尽,“桂庆运239”轮船长轻点“西江通”App,驾驶着满载建筑材料的货轮驶向长洲船闸,曾经漫长待闸的焦虑早已被从容取代。
西江集团与北港大数据联合打造的长洲船舶过闸评价系统,融合AI图像识别、北斗导航等技术,让船舶平均过闸时间显著缩短,通行效率提升超20%。
这一幕,正是北部湾港“十四五”期间智慧升级、服务提质的生动缩影。5年来,这座国际门户港以创新为翼、以开放为轴,在高水平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服务“一带一路”倡议的宏伟蓝图中,书写通江达海、联动全球的发展篇章。
2021年4月,建设中的钦州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一期工程。(北部湾港集团供图)
“嘭!”钦州自动化集装箱码头的远控中心内,操作员轻推控制杆,1公里外的巨型吊具精准悬停,误差仅±1厘米,轻松开启豆奶瓶盖。这项“隔空开瓶盖”的神操作,源自高精度扫描与智能防摇技术的深度融合,让巨型机械练就了厘米级精细活。
智慧化转型已渗透于北部湾港生产运行的各个环节,一批硬核AI创新成果落地生根:西部陆海新通道智慧水运大模型整合10类以上数据源,知识抽取准确率超95%,支撑“西江—平陆运河—北部湾港”协同运营;西部陆海新通道多式联运人工智能服务平台,提供全链路物流进度可视化追踪,支持定制端到端的多式联运方案;全国首个混合场景无人运输协同管控模型,实现自动化码头、人工码头与铁路中心站的无人集卡运输贯通……科技,让港口运营效率实现质的飞跃。
今年9月18日,随着岸桥将货物装入“华信长荣”轮,北海铁山港外贸集装箱业务正式开启。北海市商务局海港科科长吴伟表示:“企业通过铁山港以集装箱运输的方式开展直接进出口贸易,运输成本降低20%以上,运输时间节省一周左右,企业国际竞争力将显著提升,加速助推铁山港打造国际贸易新高地。”
“十四五”期间,北部湾港开放能级持续跃升。北部湾港(本港)已拥有生产性泊位91个,其中对外开放泊位达84个,总货物通过能力超4.5亿吨,集装箱通过能力突破1104万标箱。2025年,新增对外开放泊位11个,创历史新高;1—9月,北部湾港集装箱吞吐量累计完成724.81万标箱,同比增长10.34%。
2024年钦州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全貌。(北部湾港集团供图)
航线网络不断加密延伸。9月16日,“常安口”轮从钦州港启航前往中东,这条新开通的滚装航线,让东风柳汽、三一重工等企业的整车和工程机械直抵阿联酋、沙特。截至目前,西部陆海新通道物流网络已覆盖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十四五”期间,北部湾港(本港)集装箱吞吐量年均增长22%。
开放红利持续释放。北海港区集装箱吞吐量从2017年的24万标箱增至2024年的105万标箱,年均增长超23.5%;外贸货物吞吐量从992万吨增至1660万吨,年均增长超7.6%,成为服务“5+2”向海工业集群的重要支撑。越来越多的“中国制造”“广西好品”从这里扬帆出海,RCEP区域企业也借此接入更广阔的国际市场。
“整体物流时间从21天缩短至17天,真正实现降本增效!”上汽通用五菱产能及交付总监王旻璐对钦州KD件前置仓赞不绝口。这个由北港物流与上汽通用五菱合作打造的项目,将汽车散件打包环节前置至港口,减少了中转仓集货、二次转运等冗余环节,实现“源头直发、港区直装”。
产业联动不止于此。在广西海吉星农产品物流中心,泰国金枕榴莲、红毛丹等东南亚水果琳琅满目。“水果价格降了两至三成,每天能卖出30吨左右。”经营户谭家福的忙碌,得益于西部陆海新通道带来的物流便利。
钦州港推行“提前申报+抵港直装+优先验放”模式,海铁联运集装箱单次转运时间从3小时缩短至1.5小时,实现“下车即上船、下船即上车”的无缝衔接,让西部腹地货物出海更顺畅,东南亚好物入华更便捷。
从西部陆海新通道的动脉贯通,到北部湾国际门户港的枢纽崛起;从智慧港口的数字化转型,到绿色低碳发展的创新实践;从服务“一带一路”的万吨巨轮破浪前行,到深化开放合作的全球网络持续织密……北部湾港集团把高水平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打造北部湾国际门户港、国际枢纽海港等国家战略任务融入企业发展,以“港通四海、陆联八方”为注脚,书写新时代的广西国企崭新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