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桂林艺术节第二届“英才计划”好戏登场:《看棋亭》《顽石》《无·影》齐亮相!

来源: 桂林艺术节 2025-11-03 15:59:19 我来说说 阅读

 

  第二届“全球华语青年戏剧导演英才计划”

  2025桂林艺术节

  融合话剧新媒体融合剧肢体剧

  第二届“全球华语青年戏剧导演英才计划”由桂林艺术节组委会和中央戏剧学院共同发起,致力于选拔、培养具有全球视野、一流创新能力的青年华语戏剧人才,为青年戏剧人提供全链条式保障与服务的人才培养与作品推广平台。

  本届孵化3部正式演出的作品为融合话剧《看棋亭》、新媒体融合剧《顽石》、肢体剧《无·影》。

  融合话剧《看棋亭》以棋局喻人生,借桂剧雅韵串联历史风云,演绎传统文人在仕途与心境间的博弈与释然;新媒体融合剧《顽石》于溶洞秘境中重构神话,以科技与艺术的碰撞,书写平凡个体的觉醒与重生;肢体剧《无·影》则以光影为媒,在动静之间叩问自我与执念的哲学命题。三场大戏,三种维度,在“化境”之约中,让艺术穿透时空,直抵人心。

  融合话剧《看棋亭》

  以戏寄情展文人风骨

  10月25日,由第二届全球华语青年戏剧导演英才计划孵化的作品融合话剧《看棋亭》,在桂林大剧院小剧场完成首演。该剧通过独特的戏剧表达,串联起历史与现实,生动展现中国传统文人心境。

  《看棋亭》聚焦于19世纪末,中日甲午战争战败后的巡抚唐景崧因弃台归陆名节受损,退隐桂林后组建“桂林春班”借戏抒情。听闻京中故友将至,他期望借此机会重返朝堂,遂带领戏班排演桂剧——改编版《长生殿》,借戏中帝王心境变化映照自身从护国功臣到“弃台罪人”的跌宕命运。排演中,他逐渐入戏开始人戏不分,直至故友赴宴婉告官场无路,才释然地以戏为寄,在桂林山水间寻得灵魂安宁。

  谈及戏剧创作,该剧导演、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导演专业在读研究生王子辰千表示,《看棋亭》核心思路是以中国戏剧美学精神展现传统文人心境,以“棋局”为主要意象,深度融入桂剧、桂林故事、唐景崧人物原型及桂林山水等本土元素。创作团队更力求作品“亦庄亦谐”,既藏深刻历史哲思,也含插科打诨的游戏与娱乐精神。

  演出结束后,演员郭懿墨分享了参演感受,他借剧中唐景崧“希望大家尽兴,余生做自己就好”的台词,向观众传递“愿大家开心”的期许,同时表达对桂林的喜爱,期待演出后游览当地山水,让自己“不虚此行”。

  新媒体融合剧《顽石》

  女娲补天留遗石 今借科技发新声

  10月29日下午,作为第二届全球华语青年戏剧导演英才计划的孵化作品之一,新媒体融合剧《顽石》在七星景区内别具一格的“洞剧场”上演。这场在天然溶洞中上演的先锋戏剧,以其独特的艺术语言和震撼的视听效果,让现场观众亲身感受了青年戏剧人蓬勃的创造力,见证了山水自然与先锋艺术的美妙共鸣。

  《顽石》一剧取材于中国上古神话“女娲补天”,却将视角聚焦于那块被遗忘、未能参与补天的“顽石”。剧目大胆打破话剧、舞剧、影像剧的边界,有机融合了现代舞、肢体剧场、武术、鼓乐、偶戏与多媒体影像,构建了一个跨越亿万年的多维叙事空间。

  在幽深奇特的溶洞环境中,演员们用充满力量的肢体语言,演绎着顽石从被遗弃、迷茫到最终觉醒、完成自我追寻的精神成长史诗。天然的岩壁与多媒体投射的奇幻影像交织,鼓乐的轰鸣在洞腔中回荡,共同营造出一个既古老又充满未来感的艺术世界,使“顽石”的挣扎与抗争更具视觉冲击力和哲学意味。

  该剧导演亓华铮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我们致敬每一个平凡生活中的人——不为合群,不为取悦,以空乘光,以裂存真。这是我们的核心。”他透露,该剧创作历时75天,时间虽紧,但团队始终聚焦于“那块没有被选中的普通石头”的心路历程,以此映射当代每一个平凡的普通人。

  在艺术表达上,《顽石》融入了大量前沿科技手段。据该剧多媒体与交互设计朱慧婷介绍,剧中运用了粒子成像、实时投影、AI成像、交互追踪等多媒体技术。“从序幕的宇宙尘埃到第一章的珊瑚聚合,再到规训场景中的万花筒意象,以及实时投影中‘多个自我’的碰撞,每一种技术都在服务于叙事与情感表达。”她特别提到,通过追踪演员在舞台上的位置并实时触发视觉效果,实现了“人景合一”的沉浸体验,“这项技术目前在国内还较为少见”。

  对于在溶洞中演出,“顽石”的表演者杨皓深感触颇深:“在这里跳,仿佛自己就是和大山融在一起了。”他认为,溶洞环境不仅与“顽石”主题高度契合,更让演员与自然产生深层次的共鸣。

  市民李女士在观演后更是兴奋地分享:“剧情与溶洞环境完美契合,音乐与情节搭配也很到位。”她坦言,整体是一次非常难忘的沉浸体验。“这就是桂林的特色——把戏剧搬到天然的风景中,特别棒!”

  肢体剧《无·影》

  以影为媒探讨生命哲思

  11月1日,由第二届全球华语青年戏剧导演英才计划孵化的肢体剧《无·影》,在桂林七星岩洞完成首演。这场以“影子”为核心意象的演出,将自然地貌与戏剧艺术相融,为观众带来一场兼具视觉冲击与哲学思考的视听盛宴。

 

  《无·影》由五位演员演绎,以“影子”这一全球文化共通符号为媒介,深度融合东方禅宗哲学与西方存在主义思想。剧中通过人与影子的对抗,具象化探讨“自我”与“无我”“执念”与“解脱”等命题,揭露男性主角悲剧一生的同时,抛出“人究竟为谁而活”的终极叩问。导演王祉晔将主角影子拆解为其生命中遇见的不同人物,以此呈现“人非独居而是群居”的社会属性,传递从无法接纳自我到与自我和解的成长内核。

  谈及作品名称深意,王祉晔解释,“无”代表虚无,作品呈现从无到有再到无的循环,恰似人生从出生到死亡的历程,而死亡亦是新的起点,构成生命的完整圆融。创作团队还深挖“影子”的文化内涵,引用《太平广记》“质伛影曲,报应宜然”的记载,指出影子既映现黑暗自我,也藏着“贪”“嗔”“痴”引发的生死轮回,引导观众思考如何面对执念与自我消失。

  为适配七星岩洞的自然剧场环境,剧组在排练阶段便针对性设计影子效果,舞美也随自然地貌调整,力求视觉表达与自然空间完美契合。

  来源:桂林日报(记者唐健扬 黄敏)


责任编辑:杨艳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