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平乐:以“三个转变”解锁社区基层治理密码

来源: 桂林生活网 2025-10-29 18:45:22 我来说说 阅读

平乐县源头农场社区位于桂林市东南部其前身广西农垦国有源头农场始建于上世纪50年代曾是广西农垦集团的一片柑橘分场,果树成行、金黄满枝,每到秋冬收获季,枝头坠满甘甜的果实,如繁星点缀沃土。如今,这里街道干净整洁、居民生活井然有序,成为源头镇群众幸福生活的新标杆谁曾想到,农场社区的治理并非一路坦途,也曾困难重重。

近年来,广西桂林市平乐县坚持以党建赋能基层社会治理,积极探索农场社区基层社会治理新路径,推动县域农场社区实现从“农场记忆”到“幸福社区”的蝶变。该县源头镇坚持党建引领,始终高擎红色旗帜,以强大的组织力和引领力推动社区干部群众在思想上、协同上、行动上积极转变,实现了农场社区基层社会治理的华丽转身。

在思想上转变,以党建引领凝聚破壁之力

据了解,在2018年前,这里一直是广西农垦国有源头农场的场部所在地;2018年后,随着农垦集团改革发展的深入推进,农场场部迁移至贺州,平乐县源头农场被整体改制,原有的离退休人员管理、养老服务等大部分社会职能移交地方,正式纳入属地化管理,成立了源头镇农场社区。从此,“单位人”转型为“社区人”,这也意味着源头农场从农垦系统垂直管理下的生产单元,转向了属地管理框架下的社会治理单元。改制初期,治理新社区是个复杂的事,原有的组织体系、运行机制等都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甚至一度让地方党委、政府感到“头疼”:退休人员激增,占比达到户籍人口的近三分之一;原先单一的柑橘种植传统产业模式转型步履维艰,居民收入增长缓慢;长期的思想惯性导致部分居民对政府、社区产生依赖,自主发展、参与治理的内生动力严重不足,思想转变缓慢;此外,管理力量薄弱、基础设施陈旧、矛盾隐患累积等诸多困难问题亟待解决,作为新成立的社区,历史积累为零,运行机制不畅,社区治理的转型迫在眉睫。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思想上“破冰”,才会有行动上的“突围”。如何破解这一困局?平乐县源头镇深刻认识到推动基层社会治理的核心力量在党组织,关键抓手是重塑组织体系、转变思想观念,必须以坚强有力的组织体系为保障建设过硬治理队伍,以党员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转变推动治理效能提升。近年来,源头镇坚持将党建阵地前移,将组织生活下沉到社区居民身边,打造“民情夜话会”“党员中心户”等微型阵地,党员干部走家门、坐板凳,与退休职工、困难群体、产业骨干等重点对象恳谈家常,倾听诉求,精准把握民意脉搏。定期组织社区宣讲活动,深入宣传党的创新理论和惠民政策,讲解乡村振兴战略,让党的声音浸润民心,破除群众“等靠”思维。积极引导一批身体健康、有威望、有公心的老党员担任社区事务监督员、政策宣传员、矛盾调解员,一批具有老农垦精神的老党员重焕生机,成为凝聚人心、弥合分歧的核心纽带。

在协同上转变,以组织赋能推动协同共治

社区成立初期,社区干部、工作人员多为“新手”,缺经验、没头绪,群众对社区工作不认可不理解,矛盾纠纷易发多发,每年需要调解的矛盾纠纷数量都在20起以上。虽然建立网格化管理制度,但因相关机制不健全,人员责任心、能力问题,信息沟通不畅、响应迟缓成为常态,网格员的“探头”“触角”作用几近于无,加上基层党组织力量薄弱,整个社区犹如“一盘散沙”。为此,源头镇坚持以组织赋能为抓手推动协同共治,积极构建“党建+红色网格”体系,推动基层党建向下扎根,着力解决党建“覆盖窄”、基层治理“死角多”等问题,促进党的组织、党的工作在基层治理中有形覆盖、有效覆盖,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推动社区党组织从“一盘散沙”到“铜墙铁壁”,显著提升治理效能。

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是我国基层治理的独特优势。如果说党组织是贯穿始终的“主心骨”,那么激活多方力量参与治理则是“关键密码”。在源头镇党委的领导下,农场社区进一步优化网格体系,重组社区网格,突出“一员多能、全域覆盖、快速响应”原则,优先选拔党性强的本地党员、退役军人、优秀青年担任网格员,严格培训考核及激励机制,赋予网格员信息收集、矛盾调处、民生服务、平安巡查等职责,规定事件响应时限与流程,有效解决信息迟漏、小事拖大、效率低下等痛点。进一步建立完善基层党员网格全覆盖机制,在社区建立综治网格党支部,由社区党组织书记担任网格长(员),同时高标准、严要求做好网格员的选派,实现每个网格至少有一名党员,并按照有职党员定岗、无职党员设岗形式开展常态化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等服务,使党员成为连接各网格的“经络”。同时,激发全民参与的主动性,通过社区微信群、等畅通“线上+线下”民意反馈渠道,并将公共参与作为“星级文明户”“身边好人”等的评选依据,有效增强居民归属感与荣誉感。

党组织强了,凝聚力强了,人心就齐了,纠纷就少了。近年来农场社区纠纷数量呈逐年下降趋势,其中近两年均在10起以下,2024年全年仅3起,较2018年全年下降88.89%,调解率100%。

在行动上转变,以实干担当彰显治理初心

基层社会治理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休戚相关。谈到社区治理带来的积极变化,平乐县源头镇源头农场社区党支部书记陈国琴表示,社区网格化体系建立起来后,社区的“民声”响应速度得到了极大地提升,做到辖区内大事小事第一时间掌握,为群众办事的效率明显提高。现在,像乱停乱放、私搭乱建、安全隐患等类似这样的大小事,只要群众发现后和网格员说一声,很快就能得到反馈和解决。据了解,平乐县源头镇还以源头农场社区为样板,在全镇范围推深做实“有事找书记”治理机制,发放“有事找书记”便民服务卡,建立“问题工作”数字化台账,将群众来信、来访、电话、网络举报平台等渠道获取的诉求问题进行统一登记、集中管理、提级办理,确保及时发现和解决一线问题,做到“小事不出村(社区),大事不出镇”,进一步拧紧了干群之间的纽带。

基层是直面群众的“窗口”,更是服务群众、凝聚群众的“第一线”。近年来,平乐县源头镇坚持把服务群众、造福群众作为基层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发挥网格化管理优势,主动适应社会矛盾新变化和基层治理新要求,紧盯政策落实中的“堵点”、民生领域的“难点”、群众关注的“热点”深化拓展网格化服务功能,将消防安全、扫黄打非、校园及周边安全隐患综合治理等工作事项逐步纳入网格化服务管理,网格员主要负责采集基础信息、收集社情民意、排查安全隐患、排查和化解矛盾纠纷、法律法规和政策宣传以及代办公共服务等工作。通过网格化管理,一体化服务,有效提升了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服务水平。通过网格把治理力量下沉,充分激活基层治理的“末梢神经”,使每个网格都成为群防群治、矛盾化解、源头治理、服务群众的有效平台,加快构建“一格多元”的基层治理格局。如今,“有事找网格员”已成为当地的邻里共识,一张张“网格便民联系卡”搭建起干群便捷“连心桥”,“人在格中走、事在格中办、难在格中解”正成为“小网格”撬动“大治理”的生动写照。

从安居到乐业,从维稳到善治。平乐县源头镇源头农场社区以“三个转变”为引擎持续提升治理效能,实现从“农场记忆”到“社区新生”的蜕变,成为如今活力焕发的幸福社区。这也深刻揭示出,基层社会治理的密码就藏在党组织向下扎根的深度与多元力量向上生长的力度之中,唯有党建引领、思想破壁、行动突围,才能不断唤醒基层社会治理活力,实现治理效能更可感,群众幸福底色更浓厚。(通讯员唐文睿)

责任编辑:雷渝
热门评论
暂无评论,快去评论吧。
网友评论
0条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