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桂林医院心血管内科成功为一名13岁患者实施血管外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EV-ICD)植入手术。该手术属于全国首批EV-ICD植入手术,且为目前国内同类手术中年龄最小的病例,实现了广西在该技术领域的首次突破。此次手术的成功开展,标志着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桂林医院作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在恶性室性心律失常诊治与心脏性猝死管理方面迈上了新台阶。
据了解,接受手术的患者为13岁男性,在校期间突发意识丧失,现场心电图显示其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被紧急送往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桂林医院急诊科。入院后,医务人员立即为患者进行电复律,直至其转为窦性心律,生命体征趋于稳定。心脏彩超及心脏核磁共振检查结果显示,患者的右心室结构与功能异常。结合临床表现,医务人员诊断考虑患者为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VC/D)。鉴于患者年龄小、活动需求大,而传统经静脉ICD存在导线相关并发症风险,医院心血管内科团队联合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刘启明教授进行远程会诊,最终决定采用新型EV-ICD方案。该装置将导线置于胸骨后血管外间隙,兼具除颤与抗心动过速起搏功能,可以避免血管内导线相关风险,更适合青少年长期管理。经过与家属充分沟通,他们同意实施EV-ICD植入治疗。
为确保手术安全、顺利进行,医院术前组织了深入的多学科会诊。由刘启明教授牵头,驻桂专家唐建军主任主持,心血管内科联合麻醉科、心血管外科、胸外科、重症医学科、儿科、超声影像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及手术室护理团队,对患者的病情特点、影像学资料及围手术期风险进行了全面评估。会诊中,各学科从不同角度深入分析:电生理团队评估了心律失常特性及术中可能的风险;心血管外科与胸外科重点讨论了经胸骨后植入路径的可行性与安全细节;麻醉科制定了符合儿童生理特点的精准麻醉方案;重症医学科完善了术后监护及应急预案;超声影像科提供了清晰的解剖学参考;儿科与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则分别从发育与呼吸管理角度提出建议。最终,团队形成了覆盖手术全程、麻醉管理、风险预防及术后康复的周全方案,为高难度EV-ICD手术的实施提供了坚实保障。
10月22日上午,由刘启明教授主刀,带领桂林医院心血管内科执行副主任陈明鲜,联合副院长、麻醉科专家曹丽君,心血管外科专家张致远博士等多学科团队专家协同合作,为患者实施EV-ICD植入手术。术中通过胸骨下方微小切口,团队将专用血管外除颤导线精准植入胸骨后间隙,并与埋置于左侧腋下的除颤器主机相连接。该导线系统完全避开心脏和血管,借助胸骨后贴近心脏的解剖位置,实现了对心律失常的监测与治疗功能。术中按标准程序进行了严格的系统测试,通过程序电刺激诱发出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EV-ICD系统即刻准确识别并成功实施转复治疗。测试数据显示,该系统心律失常识别灵敏度达100%,除颤效能与经典经静脉ICD相当,各项参数完全符合临床预期。手术全程约一个多小时,流程顺畅。术后患者生命体征平稳,顺利返回重症监护病房。此次手术的成功实施,不仅挽救了年轻生命,也为我国儿童心脏猝死预防领域的技术创新增添了重要一笔。
刘启明教授介绍,EV-ICD是近年来心脏电生理领域的一项重要突破,其创新之处在于巧妙融合了传统经静脉ICD与皮下ICD的双重优势。该系统既保留了抗心动过速起搏(ATP)和高效除颤的核心功能,又通过独特的血管外植入路径——将除颤导线精准放置于胸骨后间隙,完全避免了经静脉系统植入可能导致的血管损伤、导线移位、长期感染等并发症的风险。该手术的顺利开展不仅体现了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桂林医院医疗团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也展现了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在疑难危重症诊疗技术方面的引领能力。
通讯员:刘鑫林 莫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