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政协报 记者 田福良 贾宁 齐波 摄(署名除外)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一幅幅高质量发展的图景在神州大地铺展。“十四五”期间中国经济总量连跨四大台阶,创新集群全球第一,单位GDP能耗下降11.6%,粮食产量突破1.4万亿斤,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中国正以高质量发展为世界注入稳定力量。
光影定格各项成就,实干续写华章。这些镜头里的变迁,正是“十四五”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注脚。
文化建设
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三千二百四十八个,群众文化机构近四点四万个,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四万多个。群众享受文化服务有了更多的好去处,全国智慧图书馆体系、公共文化云建设成效显著。图为北京城市图书馆内读者在阅读。
“十四五”时期,我国在提供普惠优质教育公共服务上取得新突破,义务教育全国2895个县域实现基本均衡,学前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2%。图为北京理工附属中学通州校区的学生们在上课。
经济建设
“十四五”时期,全国海关年均监管进出口货物52亿吨、货值达41.5万亿元,体量全球最大。图为北部湾广西钦州港货轮在装卸货物。
“十四五”以来,我国新开工重大水利工程172项,水利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和系统集成加快优化。截至2024年底,我国共建成水库9.5万座、大中型调水工程200项、大中型灌区6924处、堤防31.8万公里,形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功能最全、惠及人口最多的水利基础设施体系。图为建设中的平路运河广西钦州段。平陆运河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条连通江海的大型运河工程,是西部陆海新通道骨干工程。
“十四五”期间,我国在量子科技、生命科学、物质科学、空间科学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原创成果,高水平国际期刊论文数量和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5年世界第一。图为观众在国家博物馆参观。
2024年我国全部工业增加值完成40.5万亿元,制造业总体规模连续15年保持全球第一,工业和信息化领域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超四成,有效发挥“稳定器”“压舱石”作用。图为在广西绿源电动车有限公司,机器臂在智能化生产线上作业。覃庆和 摄
社会建设
“十四五”期间,人民群众住房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国累计销售新建商品住宅面积约50亿平方米;建设筹集各类保障性住房和城中村、城市危旧房改造等安置住房1100多万套(间)、惠及3000多万群众。图为广西南宁的一片“新区”,五象新区。
目前我国专业技术人才超过8000万人。技能劳动者总量超过2.2亿人,其中高技能人才超过7200万人。图为北京密云一家设施农业园区内,技术人才在作业。
“十四五”期间,我国城镇新增就业累计达到5921万人,超额完成5500万人的目标任务。图为三亚市吉阳区博后村海南玫瑰谷产业园区的产业工人在晾晒玫瑰花。
生态文明建设
“十四五”时期,我国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并稳定运行,覆盖全国60%以上的碳排放量,绿色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明显提升。图为在内蒙古境内的库布其沙漠里,一块块蓝色光伏板将沙海变成绿能涌动的“蓝海”。
“十四五”时期,生态保护修复监管实现新进展。我国陆域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占比超过30%,90%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和74%的国家重点野生动植物种群得到有效保护。图为颐和园加强生态保护和景观提升,团城湖水源地呈现一片生机勃勃。
“十四五”时期,全国森林覆盖率提升至百分之十二五以上。图为治理后的大运河北京通州段呈现出碧水蓝天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