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莫迪 通讯员 覃菲茵
这一头,水面碧绿如镜映天光;那一头,16层楼高的船闸徐徐打开,一艘艘3000吨级货轮鱼贯而出驶向粤港澳大湾区。
黄金水道源源不断释放黄金效益,细节藏于船来船往间。
9月27日至10月7日,台风带来强降雨,造成郁江等多条河流发生超警洪水。
10月14日15时,大藤峡水利枢纽今年首次达到61米正常蓄水位。在发挥流域关键控制性工程“王牌”作用,有效减轻西江下游防洪压力的同时,为保障枯水期粤港澳大湾区用水储备了充足水源。
把防洪、航运、发电、补水压咸、灌溉等重任扛在肩,“国之重器”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今年9月已连续安全运行超2000天,综合效益全面发挥。
大藤峡水利枢纽坝址原貌。(大藤峡公司供图)
2023年9月2日,随着大藤峡工程最后一台机组正式投产发电,主体工程较国家批复工期提前4个月完工,全面运行。(大藤峡公司供图)
回溯“十四五”开局,工程正值“建设与运行并行”的关键阶段——左岸工程全面投产运行,右岸工程建设如火如荼。“当时右岸正处于机电设备安装高峰期,上千名建设者驻守工地,过年过节都不停工。”大藤峡公司工程建设部工程师张松涛回忆道。施工现场,机械轰鸣,焊花飞舞,全体建设者日夜兼程,确保了右岸机组按计划节点推进,创造了10个月内5台机组投入运行的“大藤峡速度”。
速度值得骄傲,创新更值得铭记。
在全国水利行业率先启动数字孪生大藤峡建设,打造防汛与水量调度“四预”系统,建成广西首个水利测雨雷达,优化完善雨水情监测预报“三道防线”。
这些年,大藤峡水利枢纽综合效益逐步提升。
防洪保安“亮王牌”。成功抵御9场次西江编号洪水,特别是去年汛期,坝址遭遇15年以来最大洪水。“防汛是水利人的天职,防洪是大藤峡工程的首要功能,要科学精准调度每一立方米洪水。”防汛紧要关头,大藤峡工程防汛指挥部副指挥长、公司董事长邓勋发在会商上掷地有声。此次拦蓄洪水超14亿立方米,与上游水库群联合调度,最大削减国家重点控制站梧州站洪峰流量4300立方米/秒,降低该站洪峰水位1.2米,有力保障流域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黄金水道“通江海”。作为广西向东融入粤港澳大湾区重大国家战略的有力支撑,大藤峡工程将黔江通航等级由300吨级提升至3000吨级,船闸24小时运行,每日过闸16至18闸次,达到国内同级别船闸领先水平,截至目前过闸核载总量超4亿吨。“以前这里是‘魔鬼航道’,只能过300吨的船,现在3000吨的船畅通无阻,运费还省了近三成!”经常往返于西江航线的船主王海涛对船闸的高效运行赞不绝口。
清洁能源“亮万家”。作为广西电网主力调峰、调频电站,大藤峡工程装备8台国内最大的轴流转桨式水轮发电机组,年发电量60.55亿千瓦时。数据显示,工程连续5年发电量稳步增长,累计发电量超225亿千瓦时,相当于节约标准煤75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845万吨。
一泓清泉“牵两地”。作为距离粤港澳大湾区最近的具有应急调水功能的大型水利枢纽,大藤峡工程承担着保卫包括澳门、珠海在内的大湾区供水安全重任,先后21次实施应急补水,累计补水38.2亿立方米,为下游7000万人送去放心水、幸福水。
解渴润田“丰粮仓”。按照初步设计,大藤峡工程可灌溉农田120.6万亩,提升138.4万人的供水保证率。2024年11月至2025年4月,广西遭遇自1961年以来同期最严重气象干旱,直接威胁春耕生产和城乡供水安全。大藤峡公司积极践行国企社会责任,科学精准调配水资源,源源不断的“生命之水”流向广袤的下游农田,保障城乡供水安全和粮食生产安全。
久久为功,大藤峡工程以水为笔绘就了一幅“兴水利、惠民生、促发展”的壮美画卷。
建成全国水利工程最大的水生态保护体系,“一鱼类保育中心、双鱼道、双增殖站、五人造生境”成为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友好和谐的范例。目前,双鱼道监测过鱼种类达82种,突破10种珍稀鱼类人工繁育技术,累计放流鱼苗1800万尾,全方位守护流域生物多样性。
在武宣库区,随着七星河水位调节坝的建成,形成了水域开阔、风光秀丽的七星湖,助力武宣打造世界级滨湖城。“以前靠种地一年收入不到2万元,现在农家乐旺季一个月就能赚3万多元,日子越过越好。”当地村民李桂兰借着这一生态优势开起了农家乐。
今天,生态大藤峡已成为广西的亮眼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