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浦:林下经济铺就“绿富美”乡村振兴路
——5万亩“绿色银行”孕育富民强村新动能
□本报记者刘健 通讯员周俊远
从大塘镇天冬、百部的绿意葱茏,到马岭镇五指毛桃的“奶香”飘远;从双江镇金桂树下的“黄金雨”,到茶城乡杉林间的灵芝“软黄金”……近年来,荔浦市立足生态禀赋,以林下经济为突破口,探索出一条“不砍树也能致富”的绿色发展之路。截至目前,全市已发展林下种植5万余亩,涵盖中药材、花卉、食用菌等多元品类,建成示范基地151个,覆盖97个行政村,带动4万余农民增收,年综合产值超20亿元,让“绿水青山”真正转化为“金山银山”。
因地制宜: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动能
初秋的荔浦,群山叠翠,林海茫茫。在茶城乡文德村板坡屯的杉木林间,300亩仿野生灵芝菌棒整齐排列,村民们正忙着将菌筒埋入土中。“这一筒筒‘宝贝’明年4月就能采收,鲜灵芝能卖80元一斤,300亩年产值能超200万元!”基地负责人黎富德擦着额头的汗,语气中满是期待。
文德村曾是典型的“守山吃山”村落,过去村民靠上山伐木维持生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矛盾突出。2018年,荔浦市林业局技术团队调研发现,当地杉树林下温湿度适宜、腐殖质丰富,是灵芝生长的天然“温床”。在“村委+合作社+公司”模式带动下,该村引入灵芝种植技术,首批试种50亩便实现亩产鲜芝15斤,村集体经济增收5万元。如今,文德村不仅建成300亩灵芝核心基地,还延伸出灵芝乌鸡养殖、生态鱼垂钓等配套产业,带动150余名村民年均增收2.4万元。
生态与经济的双赢在荔浦并非个例。大塘镇绥福村依托喀斯特山区独特的微气候,在200亩坡地上种植天冬、百部等中药材,亩产可达6000—10000公斤,按7元/公斤收购价计算,亩均收益超4万元,较传统水稻种植经济效益提升10倍以上。“天冬喜阴耐旱,百部耐贫瘠,正好适合我们这里的‘石旮旯地’。”种植户龚家勇说,基地通过“土地流转+务工收入”模式,吸纳周边50余名闲散劳动力,年人均增收1.8万元。
近年来,荔浦市以“林长制”为抓手,建立“一长三员”管护机制,将林下经济纳入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协同推进体系,重点发展中药材、食用菌、花卉苗木等特色品类,形成“山上种树、林下种药、林间养殖”的立体农业模式。2023年,全市林下经济总产值12.7亿元,2024年总产值12.8亿元,2025年预计总产值达12.9亿元,带动农民人均林下经济收入达5200元,占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8%。
模式创新:联农带农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
“合作社统一提供种苗和技术,采收后保底价收购,我们只管安心种!”在马岭镇同善村潘厂屯,村民韦延良正指挥挖掘机采收五指毛桃。作为荔浦五叶农业开发专业合作社的理事,他带动周边20户农户承包200亩闲置山地,让荒山在三年间变成“聚宝盆”。
马岭镇探索的“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是荔浦林下经济规模化发展的缩影。该镇通过整合碎片化山林资源,由合作社牵头与药企签订购销协议,提供“种苗—技术—销售”全链条服务。目前,全镇已发展五指毛桃、百部、藿香等中药材2500亩,亩均收入达1万元,较传统作物增收3倍以上。“我们给农户每亩补贴500元,还聘请农技员每月下乡指导,让大家‘种得好、卖得出’。”马岭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曾媛介绍,仅五指毛桃一项,全镇年销售额突破2000万元,带动300余人就业。
在双江镇永坪村,金球桂种植基地走出了“特色种植+乡村旅游”的融合路径。每到金秋时节,4000亩桂树花开满枝,游客不仅可以体验采摘乐趣,还能购买桂花酒、桂花蜜等深加工产品。“去年卖桂花收入20万元,农家乐接待游客又有收入!”种植户韦平文笑着说。依托5000亩花卉苗木产业,双江镇年接待游客超5万人次,带动餐饮、民宿等关联产业增收千万元,实现“一花带活一方经济”。
更具创新性的是荔浦“林下经济+电商”的产销模式。大塘镇富德村的桃金娘种植基地,通过“线下采摘体验+线上直播带货”,将原本“野生野长”的乡土果实销往全国,单价从3元/公斤提升至15元/公斤,年销售额突破50万元。“我们在抖音、拼多多开店,单场直播能卖2000公斤,快递直接送到家。”基地负责人说,小小桃金娘已成为当地的“网红”农产品。
全链发展:从“卖原料”到“树品牌”的价值跃升
在荔浦市茶城乡,文德村的灵芝产业正经历从“卖鲜品”到“深加工”的蜕变。“过去鲜灵芝每斤卖80元,加工成孢子粉后能卖到800元!”基地负责人黎富德指着烘干车间的设备介绍,今年该村引入灵芝切片、孢子粉提取生产线,产品附加值提升10倍,预计年产值突破500万元。
产业链延伸是林下经济提质增效的关键,为此,荔浦市出台《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设立2000万元专项基金,扶持企业建设深加工项目。目前,全市已培育中药材加工企业12家,开发灵芝孢子粉、天冬饮片、五指毛桃养生茶等30余种产品,通过SC认证产品达15个,产品溢价空间平均提升50%以上。
品牌化建设同样“步履不停”。荔浦市依托“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优势,推动林下产品“三品一标”认证,打造“荔浦灵芝”“马岭五指毛桃”“双江金球桂”等区域品牌。其中,荔浦芋、荔浦马蹄、荔浦砂糖桔获国家地理标志认证,仿野生灵芝通过有机产品认证,在粤港澳大湾区市场供不应求。
未来展望:5万亩“绿色银行”书写乡村振兴新篇
“明年我们要扩大灵芝种植到500亩,再建个研学基地!”荔浦市林业局局长卓荣金介绍。按照规划,荔浦市将持续深化“林长制”改革,到2025年实现林下经济面积突破8万亩,建成5个万亩级示范片区、20个千亩级特色基地,培育年产值超亿元企业3家,带动农民人均增收突破8000元。在产业布局上,荔浦将重点发展“三带四区”:以茶城、东昌为核心的“灵芝石斛产业带”,以马岭、大塘为主的“中药材产业带”,以双江、修仁为主的“花卉苗木产业带”,以及林下养殖示范区、森林旅游体验区、精深加工集聚区、电商物流服务区,形成多业态融合的林下经济发展格局。
“我们不仅要让农民‘靠山吃山’,更要‘靠山富山’。”荔浦市市长唐芳顺表示,作为“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荔浦将始终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让5万亩林下经济成为富民强村的“绿色银行”,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生态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