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酒坊为掩护的桂林八办旧址外观。 记者苏展 摄
桂林八办旧址院内景观。记者苏展 摄
桂林八办旧址房间之一。记者苏展 摄
□本报记者 苏展
在CCTV-1黄金档热播的电视剧《阵地》中,两个出镜最多的角色分别是由演员冯绍峰扮演的夏衍,以及由演员李晨扮演的李克农。夏衍主持着救亡日报社的日常工作,而李克农主要负责八路军桂林办事处的工作(以下简称“桂林八办”)。这两个单位都是桂林文化抗战的主阵地。
桂林八办位于今天桂林市中山北路14号的“万祥醩坊”,这座看似普通的米酒坊,就是当年李克农坚守与耕耘的隐蔽战线。
“桂林八办”成立,桂林成为我国西南抗战的大后方
1938年10月底,广州、武汉相继失守,正于广州发行的《救亡日报》被迫停刊。11月,总编辑夏衍坐火车前往长沙寻找党组织,向周恩来和郭沫若请示复刊事宜。到长沙时,周恩来给夏衍指示:“你来得正好,你去桂林和李克农商量,自筹经费,尽快恢复《救亡日报》。”
此时的李克农已经奉中央和周恩来指示,率八路军武汉办事处的一部分同志先一步到达桂林,在桂林建立八办,李克农任八办主任。夏衍到桂林后,向李克农汇报了工作,在八办协调下,争取到了广西当局对《救亡日报》的合法化与支持。
当时的广西属于国统区,要在这里建立中国共产党、八路军公开合法代表机构,按理来说并非易事。但无论是桂林八办还是《救亡日报》,在桂林的落地以及日后工作的开展都很迅速且顺利,这与当时我党的统战工作密不可分。
桂林作为当时广西省会,是连接西南、华南等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政治环境相对宽松。以李宗仁、白崇禧为首的桂系与蒋介石之间的矛盾由来已久,桂系想保全自己在广西的地位,并发展壮大,为制衡蒋介石,对进步力量采取“既不纵容也不深究”的默许态度。这样一来,便为中国共产党在桂林开展统战工作和办事处建立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桂林八办建立之前,周恩来正好在武汉撤退途中与白崇禧碰了一次面,对中国共产党拟在广西桂林设八路军办事处之事两人就已达成共识。在电视剧《阵地》第三集中,也有这一段的刻画与演绎。
广州、武汉相继失守后,中国共产党与桂系高层的走动频繁,桂林八办顺利建立,使中国共产党、八路军在西南一带有了公开合法的代表机构。桂林也成为我国西南抗战的大后方。
大门口“万祥醩坊”的由来
桂林八办选址定在桂北路138号(今天的中山北路),在电视剧《阵地》中对这一段选址过程并没有进行太详细的演绎,或许是考虑到剧情连贯性,剧中主要呈现了李克农与房东黄旷达饮三花酒定租约的场景。但其实历史上这个选址过程并不像剧中演绎的那样简单。
实际上这个位置的选定在李克农到桂前两个月就完成了。1938年9月,八路军总参谋长叶剑英就已经电话通知八路军驻湘通讯处的刘恕到桂林“打前站”。因刘恕没有到过桂林,组织上专门请了家眷在桂林的党外友好人士熊子民,从武汉到长沙和他一道去桂林找房子。
经过一段时间周密勘察,他俩在广西银行经理黄昌炎的引荐下,找到当年“万祥醩坊”房东黄旷达,他这里刚好有一座刚盖好的二层楼砖木结构的房子。“万祥醩坊”的意思显而易见,这里可能是计划做酒、卖酒的作坊,“万祥”是它的名号。当时,大批逃难的人涌入广西,住房问题相当紧张。刘恕和熊子民觉得这房子当时看下来符合他们的需要,便马上签订了租房契约。
此外,八路军的办事处选择定在这个地方,还有着周详的考虑。这里北面一街之隔,是国民党桂林行营,南面不远是省政府所在地,既便于与当局打交道,又使国民党特务不敢轻举妄动。
1938年11月,李克农来到桂林主持工作,任八路军桂林办事处处长,这家名为“万祥醩坊”的酒坊,正式挂出“第十八集团军桂林办事处”的牌子。电视剧《阵地》第五集中也呈现了挂牌的画面。
八路军桂林办事处的历史作用
在本系列报道第一篇关于救亡日报社的篇章中我们提到,报社起到了“八办”想起但是起不到的作用,成了“第二个八办”。那么八办本身到底又是做什么的呢?
其实,当时这个办事处集八路军桂林办事处、中共中央南方局桂林办事处、新四军驻桂林通讯处于一身,是中共中央设在南方国统区的领导机关和公开办事机构,设有秘书科、交际科、交通运输科、总务科、机要科、电台室等,主要任务是负责做桂系上层人物的统战工作,广泛宣传中共抗日救国方针、政策,动员各阶层人民抗战。
此外,八办在促进华侨支援祖国抗战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之前我们提到,夏衍到桂林谋求复刊《救亡日报》事宜。为了筹集更多经费,他与李克农商量后,赴香港筹款,他们通过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从海外爱国华侨捐赠的经费中拨出1500元港币支持《救亡日报》复刊。这其实就是当时桂林八办与香港八办合作,指导广大爱国华侨坚持抗战和支持祖国抗战的一个缩影。
当时上海、广州沦陷以后,由海外沟通国内的运输线只有从海防入口,经镇南关进入广西这条通道。桂林是西南交通枢纽,是通往新四军驻地的要道。海外华侨捐赠给祖国的物资,以及香港八办筹集的军需物资主要就是通过桂林八办,然后转运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以及抗日游击队等前线。
所以,筹集海外物资和动员海外爱国人士参加抗日是香港八办的重要工作,而转运物资,输送进步人士、爱国人士到前线则是桂林八办的重要任务之一。在香港八办与桂林八办的通力合作下,高效地完成了时代赋予的重要使命。
据资料统计,从1939年到1941年,经桂林八办向抗日前线输送的军需品,如汽油、汽车、毛毯、被服、电讯器材和药品等就有数百种之多,输送的干部、青年则达千余人。海外华侨捐赠的各种款项,也主要由桂林八办通过香港银行设法辗转汇至桂林,再经桂林办事处分批取款,转发给各地抗日武装。
桂林八办同时还肩负着接待护送过往秘密党员、干部及爱国华侨、革命青年奔赴延安的任务。其中有不少侨胞和爱国青年是输送到延安抗大、陕公、鲁艺、女大、中央党校、马列学院、政治学院和青干校等革命学府学习的。据不完全统计,经办事处送往延安或新四军的华侨技术人员和华侨青年达五六百人。办事处为了过往人员的安全,还经常帮助他们改名换姓,乔装成运输人员或其他身份,教他们如何摆脱特务的跟踪等。
桂林八办纪念馆的成立
1944年,桂林沦陷,令人惋惜的是桂林八办旧址毁于战火。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革命文物保护。在全区文物普查后,桂林八办旧址于1963年被列为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并于当年完成了旧址复原复建工程。
1973年,桂林恢复了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文管会”),重点工作之一就是筹建桂林八办纪念馆。筹建八办纪念馆的事情得到了各级领导的支持,在不长时间里就完成了层层审批。
功夫不负有心人,筹建桂林八办纪念馆的采访征集工作按部就班,采访对象不断扩大,收集到的史料、文物日益丰富。1976年11月,文管会接到上级指示,要求在1977年1月8日周恩来总理逝世周年时,正式开放桂林八办纪念馆。不久后,区文化局就派区博物馆专业人员前来协助,从文字编辑到展厅设计,从美工到文物复制,经过日夜奋战,终于使这座酝酿已久的抗战时期革命旧址纪念馆于1977年1月8日正式开馆。
1996年,桂林八办纪念馆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8年,桂林八办纪念馆被确定为国家首批免费对外开放的博物馆、纪念馆之一。
如今,桂林八办纪念馆旧址不但保存完好,纪念馆在硬件设施、参观环境、展览档次、服务水准等方面都有了很大提高,每年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旅游团体和游客到纪念馆参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