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广西桂林花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联合广西植物研究所组成的监测队,在花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了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紫毛兜兰专项调查。结果显示,今年共记录有花植株达64丛(株),幼苗34株,开花植株数量已基本恢复至2008年雨雪冰冻灾害前水平,标志着保护区生态保护工作取得扎实成效。
本次专项调查,监测队员综合运用无人机航拍、长焦相机及望远镜观测等技术手段,结合地面地毯式搜寻,对紫毛兜兰种群进行了全面普查。本次观测到附生于峭壁或树上的紫毛兜兰64丛(株)开花植株中,有40丛开花2朵以上,24株为单朵开放,叶片狭长圆润,在光照下显得晶莹透亮,金黄色花瓣边缘点缀着欲滴的露珠,更显优雅动人。
紫毛兜兰对生长环境要求极为苛刻,其选择在花坪保护区繁衍生息,是对该区域生态环境与保护工作的“直接认可”。早在2006年花坪保护区第二次综合科学考察中,广西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刘演团队首次在此发现紫毛兜兰,当时开花植株约60丛(株),使花坪保护区成为广西境内唯一已知的自然分布点。然而,2008年南方特大雨雪冰冻灾害使该种群遭受毁灭性打击,种群近乎消失。随着保护力度加大,2024年监测到的开花植株回升至50丛(株),今年进一步增长至64丛(株)。刘演研究员指出:“有24株仅开单朵花,推测这些植株可能是在同一年份萌发的,基本同步成长、同期开花,反映出种群更新存在大小年现象。目前开花规模已基本恢复至灾前水平,显示种群恢复态势良好。”
尽管种群数量有所回升,但由于自然状态下结实率低、种子萌发率低,加之极端气候的影响,紫毛兜兰仍面临较高灭绝风险。为此,花坪保护区管理处组织专家研讨紫毛兜兰保护策略,通过设立防护围栏、加强巡护宣传、定期监测等措施强化就地保护,有效降低了人为干扰和自然风险;并联合广西植物研究所制订专项保护行动计划,获得自治区林业局的支持。
随着紫毛兜兰进入开花期,标志着紫毛兜兰繁殖生物学研究工作全面展开。保护区将继续携手科研机构加强监测,系统记录首花至末花的关键物候数据,并适时采取人工辅助授粉,促进结实与种群扩繁。相关研究积累的紫毛兜兰繁殖生物学数据,预期将为紫毛兜兰在其他分布点乃至兜兰属其他物种实施综合保护行动提供可借鉴范例。
花坪保护区位于南岭支脉越城岭南延地带,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境内溪流纵横、峡谷幽深、坡陡林密,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为众多生物提供了理想栖息地,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目前,保护区内已记录兰科植物达36属51种,其中1种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9种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38种为广西重点保护植物。众多珍稀兰科植物在此繁衍生息,充分印证了花坪保护区生态系统的健康与完整。
【法律链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及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危害国家一级保护野生植物1 株以上,或立木蓄积1立方米以上;危害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2株以上,或立木蓄积2立方米以上的,即构成危害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罪,可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3 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文:李双林、廖国稳(广西桂林花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 图:王博(广西植物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