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市市场监管局三措并举严控食品生产安全风险

来源: 桂林市场监管 2025-09-22 15:00:41 我来说说 阅读

  “之前产品抽检发现问题,我们急得团团转,不知道从哪改起。幸好,市场监管局的执法人员一路指导,帮助我们一步步整改到位。”桂林市一家食品厂的负责人说起这段经历,语气里满是感谢。整改完毕后,企业后续生产的产品再也没有被通报抽检不合格,产品销量变得更高了。

  这样的转变,得益于桂林市市场监管局近年来创新建立的“闭环监管+风险研判+重点监管”三位一体工作机制,通过全链条闭环管理、双维度风险分析、差异化分级监管等措施,默默守护从原料到成品、从工厂到市场的每一个环节。

  ▲执法人员深入食品生产企业开展检查

  01

  闭环监管:全流程阻断风险,确保整改落地

  在食品生产领域监督抽检中,一旦抽检发现有不合格食品,桂林市市场监管局立即启动“发现-处置-销号”全流程闭环机制。一是依法督促企业停止生产不合格产品,约谈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明确整改要求;二是指导企业开展不合格品召回,梳理流程、完善计划,并要求企业深入自查问题原因,提交自查报告与召回情况报告;三是开展靶向飞行检查,依据抽检不合格项目制定专项检查清单,聚焦问题环节跟踪整改复查。

  “整改不是走形式,是真刀真枪查漏补缺,我们要确保每一次发现问题,都能闭环处置、落到实处。”桂林市市场监管局食品生产科负责人强调。企业整改后,若跟踪抽检仍不合格,则立即重启闭环管理并对企业提级立案处置。对多次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企业,依法从严处罚直至吊销许可证,实现监管“不拖延、无死角”。

  02

  风险研判:数据支撑精准防控,提前防范隐患

  “光靠事后‘灭火’还不够,更重要的是提前预判风险。风险研判以数据为支撑,可以实现精准防控,提前防范隐患。”一名有着多年经验的监管人员一边对新进公务员现场教学,一边打开风险研判表,这张表上汇集了风险食品类别、风险具体表现、风险处置措施等数据,就像一份“食品安全气象图”。

  通过建立“月度风险会商、季度形势分析、年度趋势预测”机制,桂林市市场监管局定期组织开展全市食品生产安全风险研判,依托大数据平台,融合抽检不合格数据和日常监督检查、执法办案、投诉举报等情况,构建起“食品品种+企业”双维度风险评估模型,可系统分析风险食品类别、涉及企业情况及处置措施,帮助监管人员梳理监管重点方向。数据化、系统化的研判,为后续精准监管、提前防范提供了支撑,进一步指导监管资源精准投放,持续夯实食品生产安全防线。

  03

  重点监管:动态分级靶向整治,提升监管效能

  “检查频次是根据企业风险等级来的,既不影响我们正常生产,又能及时提醒我们防范风险。”某食品生产企业负责人说。简言之,就是风险高的多查、风险低的少查。

  结合风险研判结果,桂林市市场监管局将监管资源向高风险类别、高风险企业倾斜。针对大米、鲜湿米粉、包装饮用水、肉制品等重点品种和重点问题开展专项整治,提升监管针对性与效能;同时,督促企业严格落实“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工作制度,压实企业主体责任。此外,建立食品生产企业动态风险分级机制,对不同风险等级的企业实施不同频次的监管,全市食品生产企业风险分级覆盖率已达100%。对抽检不合格且整改不到位的企业,上调风险等级、加密监管频次;对仅风险监测不合格且隐患已消除的企业,经科学评估后可不调整等级,避免监管“一刀切”。

  文:徐国俊、廖文博

  图:廖文博

  


责任编辑:杨艳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