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①:穿着飞行制服的郭彩玲,英姿飒爽地站在滑翔机旁挥手致意。(史料图片)
图②:1946年《滑翔》第1期第22页,刊登主题为《桂林滑翔站之训练工作》的文章,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桂林滑翔站从1941年至1944年期间的训练情况。 (史料图片)
图③:青年郭彩玲。(史料图片)
图④:2025年7月7日,郭彩玲的祖籍所在地的《厦门日报》,刊登关于她的报道。 《厦门日报》供图
图⑤:位于尧山的抗日空军无名英烈义冢前,有市民献上的黄菊,祭英魂。
记者秦丽云 实习生吴佳阳 摄
图⑥:位于尧山的抗日空军无名英烈义冢右侧,有一块高约1米的小碑,上刻《重修中国空军抗日英烈义冢记》。
记者秦丽云 实习生吴佳阳 摄
□本报记者秦丽云 实习生吴佳阳
泛黄的照片上,一位穿着飞行制服的青春女孩,英姿飒爽地站在滑翔机旁挥手致意。这,便是厦门籍越南归侨、抗日英烈郭彩玲牺牲前留下的为数不多的照片之一。她怀揣着拳拳爱国心,奔赴桂林报考滑翔训练班,渴望苦练本领后驾战鹰在长空与日寇厮杀,报效祖国。从此,她的生命轨迹与抗战大后方的桂林,有了死生契阔的交集。
近期,郭彩玲家乡的报纸《厦门日报》,刊发通讯《寻找郭彩玲》,讲述这位生于南洋、以身殉国的抗日航空女英烈,因为家乡人民的深情追寻、家人的执着访寻,终于魂归祖籍地的故事。青山埋忠骨,不知在何处?厦门媒体的同行向本报记者求援,希望进一步挖掘郭彩玲烈士在桂林的史迹,一起找寻英雄的遗骸。
连日来,记者多方查找,在史海中披沙沥金,在实地走访中触摸烽火岁月,发现抗战时期的桂林是中国空军培训飞行员的摇篮,华侨飞行员是战斗主力,为国捐躯的空军英雄在尧山有一处鲜为人知的陵园。
历史回顾
为参加抗战 归国踏进桂林
1921年,郭彩玲出生于越南一个家境优渥的华侨家庭。1942年3月19日的《大公报》(桂林版),一篇题为《滑翔训练班桂林区新生昨放榜》的消息提到了她:“中国滑翔总会派员来桂招考滑翔训练班新生,各地参加考试者200余人……经核定取录正取生十五名……正取生……郭彩玲……”报道特别提及脱颖而出的郭彩玲是四女性之一,且为该批次学员中,唯一来自越南的华侨。
这是时年21岁的郭彩玲,第一次出现在与桂林有关的新闻报道中。这也是一位爱国女青年,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舍身报国的见证。
6天后的3月25日,《大公报》(桂林版)又刊发一篇《滑翔机班新生赴蓉》的新闻,报道第二期滑翔训练班桂林区录取新生郭彩玲等17人乘车到柳州转成都培训。
郭彩玲第三次出现在桂林的报纸上,是1944年3月1日。当天的《大公报》(桂林版)在报道桂林尧山滑翔机弹射表演失事的消息中,透露1943年4月20日,郭彩玲在成都凤凰山进行高级滑翔训练时发生意外殉学。郭彩玲牺牲前,已从初级滑翔机升至高级滑翔机培训班,向正式飞行员迈进了一步。然而,壮志未酬的她,生命被定格在22岁的那个春天。经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确认,郭彩玲是第二位牺牲的中国女航空英烈。
滑翔机训练 应对困难之举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军在中国大片国土上狂轰滥炸,攫取了制空权。由于近代中国工业水平低下,在战争年代物资匮乏,飞机更是难以量产。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中国军队能升空迎敌的飞机越来越少。据史料记载,1937年11月淞沪会战结束时,中国空军可作战的飞机只剩下30架左右。
滑翔运动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开展起来的。《中国滑翔》1941年第1期介绍说,这是因为“滑翔机的操纵与组织,与飞机完全相同……能将滑翔机驾驶得纯熟,马上可以驾驶飞机”。《中国的空军》(1943年总第17号)曾提到二战美英夺取西西里岛的登陆战,滑翔机还可以投入战斗。
为了应对战机和飞行员的短缺困难,1941年中国滑翔总会在重庆成立,大后方的成都、昆明、桂林、兰州等地都成立了中国滑翔分会,定期举办滑翔培训班,为空军培养飞行后备人员。
但当时的滑翔机大多没有动力装置,主要靠弹射升空,受气流影响较大,易发飞行事故。《大公报》(桂林版)1944年3月1日在报道前一天桂林尧山滑翔表演失事情况时,称桂林滑翔站站长李元辅是1940年之后第五位殉职者。但为了抗战,滑翔机学员不怕牺牲,前赴后继,该报感慨道:“尧山碧血,永垂千秋。滑翔事业,亦将凭诸先烈大无畏精神之感召而日益迈进也!”
空军后备役 桂林是操练场
滑翔机学员,是空军的后备役。根据《大公报》的相关报道,1941年至1943年期间,广西滑翔分会共举行了两期滑翔训练班,均有在桂林招生。像第二期滑翔训练班,就有200多人奔赴桂林参加两天的考试,择优录取“正取生十五名,备取生五名”。20人中,桂林籍学生有18人,其中桂林中学学生最多,正取占8名,备取4名,年龄最大22岁,最小者18岁。
除了招生组建滑翔训练班,广西滑翔分会还组训会员。1942年6月14日《大公报》第3版,题为《桂滑翔分会组训会员,首期为二八二九人》的报道中写道:“广西滑翔分会以南门外旧校场之机棚即将修竣,特足具第一期会员组织训练计划……计桂林女中调训一组241人……桂林中学两组,共1385人……”文中的“南门外旧校场”,即今日的桂林市秀峰区南门桥一带,在桂林籍文史专家林志捷著的《半壁民国一碗粉》(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15年出版)第40、41页中,有相关的介绍。
桂林人对滑翔运动的热情高,对航空抗战的支持力度也大。
1944年2月29日,广西滑翔分会及桂林滑翔站为展开滑翔运动在尧山滑翔场举办之滑翔机弹射表演,桂林版《大公报》称“观众云集,其教育意义,至为重大”。表演中,冠名“桂票友”“桂馨园”“桂直接税”的滑翔机先后升空,说明当年桂林的机关单位、工商企业、市民团体给予这项事关航空抗战的培训大力支持。这天的《大公报》在失事报道的边上,还刊发了一条《“一县一机”捐款运动 桂市动员会发动,捐款标准每架50万》的新闻。
因为区位因素,毗邻东南亚的桂林,也成为南洋归侨青年投入飞行员培训的目的之一。郭彩玲就是取道桂林参加滑翔机训练的。当时在国内战场上我国空军驱逐机飞行员中,华侨几乎占了3/4。
桂林印记
桂林人立碑 “洒泪吊英烈”
从历史回到现实,桂林航空抗战的史迹,仍有待进一步发掘。
从7月底起,记者陆续联系桂林市图书馆、桂林市委党史和方志研究室等单位,希望能搜集到更多与桂林滑翔站的史料。在桂林图书馆历史文献部研究馆员吕立忠老师的大力支持下,记者从1946年第1期《滑翔》杂志第22页,一篇主题为《桂林滑翔站之训练工作》的整版图文报道中得知了桂林滑翔站从1941年至1944年期间的训练情况。
文中详细介绍了位于尧山的滑翔训练场地:“……至三十二年十一月,总会复增派指导员数人至桂站(时第二滑翔站已奉命改为桂林滑翔站)……次年春,尧山飘翔场落成,尧山最高坡起飞台有三,最高起飞台约有三百五十公尺高,机场原计划可有二百公尺宽,四百公尺长,后因中途遭重重波折并受经费影响,其宽仅有一百公尺,长约三百公尺。李站长元辅率领全站人员赴山顶最高起飞台试飞……”
历经烽火岁月,桂林滑翔站的遗迹尚在否?尧山莽莽,尧山飘翔场今昔何处觅?8月13日,记者联系尧山脚下的数个村委会,终于在叠彩区大河乡尧山村党支部书记黄军强的帮助下,得到了“曾经的滑翔训练场在如今的桂林市殡仪馆所在位置”这一关键信息。
8月14日上午,记者来到桂林市殡仪馆,在工作人员张芳的带领下,记者来到馆中园一角,看到一处陵园。一块高约2米,写有“抗日空军无名英烈义冢”的石碑屹立开阔处。碑后方的杂草丛中,有5块砖头大小的墓碑,刻着“中华英魂 抗日空军无名烈士墓”。因无名无姓,只标以号码区分。在碑的右侧,有一块高约1米的小碑,上刻《重修中国空军抗日英烈义冢记》,下方标注的时间为“2013年清明”。
重修碑记写道:1943年,驻桂林的中国航空委员会空军第二路司令部奉命选择在东郊尧山西麓修建中国空军桂林烈士陵园。入葬尧山烈士陵园有据可查的空军烈士有:归国印尼华侨飞行员林耿祥、周炳材……29人。更多的,是我们无从查证的无名空军英烈。为了这一段不该湮没的历史,我们期望在那些空军英烈忠骸的栖息处能立上一块纪念碑,以继续桂林人民“功成洒泪吊英烈”的心愿……
碑记上没有郭彩玲的英名。带她回国抗战的哥哥在桂林开书店,从事党的地下工作。郭彩玲在成都牺牲时,他的家人委托在川西的乡亲送别,遗骸葬于何处,至今不得而知。
沧桑“飞机坪” 黄菊祭英魂
对于纪念碑的来历,对于桂林滑翔站的确切位置等信息,张芳遗憾地表示并不知情。
记者离开陵园,内心难以平复,于是折返,购买鲜花敬献英烈。
这时,馆中园里一位老年女士叫住了记者,热切询问:“你们是来祭拜抗日英烈的吗?”并主动表示要介绍一下陵园的来历。
原来,这位63岁的女士叫黄秋秀,是社塘村村民。她告诉记者,社塘村就在尧山脚下。小时候,她经常和小伙伴来尧山放牛。目前桂林市殡仪馆所在的位置,曾是一处开阔的平地。“小时候,我就听大人讲,这里叫‘飞机坪’,是中国空军训练人才的地方。后来,很多空军飞行员抗日牺牲了,又在‘飞机坪’建了纪念碑。”黄秋秀说,印象中,“飞机坪”的纪念碑有数米之高,最上面还刻着一个大的五角星。
然而岁月沧桑,由于各种原因,空军墓园无人管理,逐渐被附近村民迁移,地面建筑被摧毁,夷为平地。
黄秋秀说,2013年清明节前,一群关怀抗战老兵的志愿者发出重修尧山抗日空军烈士墓的倡议。短短几天,就有70多位热心市民和志愿者参与,捐款共计1.3万元。“他们见我热心,就喊我全程帮忙。”黄秋秀说,志愿者们选定了殡仪馆旁的一处新墓地,她负责找人施工,最终在2013年清明节前,完成重修。此后,每年清明前后,都有一些志愿者拿着鲜花和香烛,祭扫烈士墓。
“没事我也经常会来看看他们。他们是我们国家的抗日英雄,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他们。”当记者和黄秋秀把三束黄菊摆在义冢前,黄秋秀动情地说道。
虽然,英烈郭彩玲在桂林的信息,记者暂时无法找全;虽然,英雄郭彩玲没有在此安息。但是,桂林人民永远记得郭彩玲和她的战友们,记得这群为了抵抗日寇,舍命取义的长空英雄!
正如碑记文末所刻:
忠魂归来兮,浩气长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