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铮剑收到村民蒋花生送来的锦旗
七月的桂北大地,暑气弥漫。全州镇政府办公室内,一面鲜红的锦旗格外醒目——“扶危济困,恩重如山”。龙岩村民蒋花生紧握葛铮剑的手,深情道:“小葛啊,我的老命,是你抢救回来的!”这位扎根基层十二年的女干部,再次以行动走进了人们的视野。
2013年,硕士毕业的葛铮剑毅然告别都市,投身基层。从担任村委主任助理起步,她将青春奉献给了这片土地。初到时,乡亲们的方言如同“外语”。如今,她穿梭在田间地头,已是村民信赖的“主心骨”。
危急一瞬,本能抢救诠释“亲人”定义
2024年底,寒风凛冽,葛铮剑走访结对户蒋花生家。她敏锐察觉异样:平日健谈的老人佝偻着背,痛苦地捂住眼睛呻吟。她快步上前关切询问。老人放松下来道出实情:上山放牛摔跤,眼睛扎到了树桩上!
“人命关天!”葛铮剑检查发现老人眼眶血肉模糊,有木屑扎入眼球,失明风险极高。“快!送医院!”她果断叫上同事,开车疾驰送医。途中她不断安慰鼓励老人。蒋花生子女远在外地,又舍不得花钱。到医院后,葛铮剑毫不犹豫地自掏腰包:“叔,救命要紧!”挂号、检查、拿药,她跑前跑后垫付了所有费用。诊断结果:眼球内异物,感染风险高,需立刻手术!
安顿老人住院后,她打水买饭,宽慰道:“叔,您是建档立卡户,报销比例高,咱放心治!”她陪护数小时,通知其子女,直至亲友赶来。后续她仍关注手术进度。今年康复后,蒋花生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送来这面饱含感激的锦旗。
点石成金,用心铺就家门口“致富路”
蒋花生的日子焕然一新:危房改造了,大病保险、家庭医生到位了,小额贷款发展起金槐种植和鸡鸭养殖。说起帮扶户的变化,葛铮剑眼中闪烁着光芒。
目前葛铮剑结对帮扶4户脱贫户,每家情况她都熟记于心:“老乡家园的张兰兰办社保,流程发微信了,不放心我就陪她去。”“唐忠复家孩子上学负担重,教育补贴和务工补贴要盯紧。他家金槐长势好,加上打零工,孩子读书就不愁了。”更可喜的是蒋奇峰家,贷款买了挖掘机跑工程,几年间建起楼房成为“致富能手”;妻子黄燕飞通过技能培训成为抢手月嫂,还能做油茶糕点补贴家用。黄燕飞感慨:“真要感谢好政策!日子越过越有盼头!”一项项精准帮扶和技能培训,葛铮剑将充满活力的“致富路”铺到了乡亲们家门口。
葛铮剑(右)走访结对帮扶户黄燕飞家宣传相关政策,落实帮扶“最后一公里”
笔耕不辍,让驻村“星火”闪耀远方
深夜办公楼,葛铮剑的键盘声敲打着寂静。电脑里保存着上百篇沾满泥土气息的调研笔记,是她驻村岁月的见证。在《全州县严管厚爱驻村工作队员》一文中,她用蒋奇峰家从“愁学费”到“开挖机年入6万”的蜕变,生动诠释了“积分制管理”激活个体能动性的效果。她力求政策术语精准、老乡故事鲜活,最终以《驻村队员“挣分”,群众增收“加分”》的双关标题点透政策内核。
“政策不是文件柜里的标本,要找到直抵人心的切口!”为采写《乡村振兴创佳绩,瑶乡药材迎新春》,她凌晨5点随药农进深山,记录下老农摩挲药材根茎的感慨:“从前商贩压价、做手脚,如今合作社保底收购,心里踏实!”文中对比“电商直播订单秒光”与“过去卖药换盐钱”,将产业帮扶转化为可触的生存变迁。中新网、人民网上,《红色基因代代传,乡村振兴谱新篇》等一篇篇带着泥土气息的稿件,传递基层经验智慧,为上级决策提供鲜活资料,也为她赢得宣传先进个人称号和单位宣传工作一等奖。
驻村驻心,“学生娃”成乡亲们心头暖阳
“小葛做事扎实细心,是我见过态度最好的帮扶干部!”龙岩村支书唐秋艳的话道出大家心声。12年来,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葛铮剑的脚步从未停歇。“小葛,玉米能办粮种补贴不?”“葛妹妹,医保报销单咋填?”12年间,她从戴眼镜的“学生娃”,变成了田埂上乡亲们随叫随到的“自家人”。村支书的赞誉背后,是无数扎进泥土的脚印:垫付的医药费单据、手写的社保流程图、学费减免审批材料……这些泛黄的纸页,堆叠成厚厚的民情日记,记录着她的付出与坚守。
一面锦旗,承载无尽感恩;一摞日志,写满默默奉献。硕士毕业便扎根泥土的葛铮剑,平凡如苔米,却夯实了乡村振兴之基。(李宗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