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桂林市市场监管局与市妇联联合推出“桂姐姐说食品安全”系列活动,通过AI数字人技术与线下志愿服务相结合的方式,构建起“云端+实地”的立体化宣传网络,让食品安全知识以更生动、更接地气的方式走进群众生活。
AI数字人登场,科普宣传更“潮”了
“桂姐姐来科普啦……”随着清新悦耳的声音响起,一位形象亲切的AI数字人出现在屏幕上,为观众讲解食品安全知识。这是“桂姐姐说食品安全”系列活动的首期科普视频,在“巾帼桂林”微信公众号上成功播放。视频运用先进的AI数字人技术,将专业的食品安全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配合生动的动画演示,让科普宣传焕发新活力。
▲“桂姐姐”AI数字人进行食品安全科普(“巾帼桂林”科普视频截图)
桂林市妇联相关负责人介绍,AI数字人技术的应用,打破了传统宣传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群众只需通过手机,就能随时随地观看学习,这种新颖的宣传方式一经推出,就受到年轻群体的热烈欢迎。“这个AI小姐姐讲得很专业,声音很清晰,动画也好看,比我刷短视频学的靠谱多了!”大学生小陈在朋友圈分享视频时这样说。
志愿服务下乡,科普宣传更“暖”了
当AI技术在云端发力时,线下志愿服务的“烟火气”正弥漫在乡村的田间地头。7月1日上午,临桂区中庸镇穴田村委格外热闹。八桂食安“桂姐姐”志愿者队伍身着醒目的统一服装,手把手教村民如何辨别假冒伪劣食品和正确储存食材,为村民带去一场别开生面的食品安全知识宣传活动。
▲“桂姐姐”志愿者向村民发放食品安全宣传手册(市妇联供图)
“买吃的东西莫图便宜,要看生产日期和保质期,还要认准品牌,一些小厂生产的食品就爱蹭名牌呢。”志愿者操着地道的临桂方言,耐心地向村民讲解着。她一边说,一边把彩色宣传手册递到村民手中,手指着标出的关键信息。
头发花白的李阿姨凑得最近,她接过志愿者递过来的宣传册,眯着眼睛努力地辨认着上面的小字。志愿者见状连忙弯下腰凑近说:“阿姨,食品安全马虎不得,食品生产日期最好是近期的,新鲜的吃得才安心。”“是啵,”李阿姨拍了下大腿,脸上绽开笑容,“以前买东西光想着价钱要便宜,没太注意牌子、生产日期这些,你们教的知识蛮管用。”周围几位村民也纷纷点头,个个领了宣传册认真看起来。
“各位叔伯婶娘,山上的野菌子莫乱摘。很多野菌子颜色好看但有剧毒,吃错一点点都危险得很呢,千万莫碰!”针对夏季高发的野生菌食用风险,志愿者严肃地告诫村民食用野生菌很危险,她还模拟起推销保健食品的场景,“‘头痛治头,脚痛治脚’,莫信,都是哄人的。保健食品不能治疗疾病,有病要去正规医院看,莫把辛苦钱给骗子了。”这番生动的情景再现和接地气的提醒,引得村民们发出会心的笑声,也牢牢记住了要点。
立体网络显成效,科普宣传更“活”了
看着村民们带着收获的笑容散去,桂林市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深有感触:“我们既要运用新技术扩大覆盖面,又要通过这种面对面的、带有温度的交流,才能把食品安全知识送到不同群众的心坎上,确保宣传有实效。”他表示,这种“虚拟+现实”的立体宣传模式,既保留了传统宣传的亲和力,又借助科技手段提升了传播效率,让科普宣传真正“活”了起来。
从虚拟数字人的科技赋能,到田间地头的暖心服务,桂林“桂姐姐”正在用创新实践,编织一张覆盖城乡的食品安全宣传网络。接下来,“桂姐姐”团队将继续深化这一模式,线上推出更多主题的AI科普视频,线下组织更多进社区、进乡村的志愿服务活动,通过打造“永不落幕”的食品安全课堂,让科普知识真正融入百姓的日常生活,守护千家万户“舌尖上的安全”。
文:文楚纯